“民間疾苦,苦的往往不是天災,而是**。”
林回語氣堅定,神情認真,“文道真解上說,‘文道之下皆螻蟻’,學生認為,這便是禍根。”
“讀書人從接觸文道的那天起,三觀便被這句話深刻影響著。於是,在大多數讀書人眼中,沒有文心的人,便是賤民,生殺予奪!”
林允鴻神色凝重,目光中透著一絲讚許“你說得不錯,這世間的亂象,根源便在於此。”
他看向林回,問道“你方才提到的‘三觀’,指的是什麼?”
林回解釋道“‘三觀’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三者的形成,源自後天的教育與環境。正如學生所說,聖院所著的《文道真解》,從一開始便宣揚‘文道至上,百姓為螻蟻’,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導致讀書人與百姓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
林允鴻點頭,嘆道“朕這些年與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不斷完善針對大詔讀書人的律法,便是試圖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然而,聖院以《文道真解》為聖人經義,縱容讀書人行使特權,律法反倒成了大詔百姓頭上的一柄利劍。”
“有些官員甚至與讀書人勾結,將朝廷律法對準平民百姓,實在是可笑可嘆!”
林允鴻的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與憤怒,但更多的是對天下的憂慮。
林回靜靜地聽著,心中對這位皇帝陛下多了幾分敬佩。
他能感受到,林允鴻確實是一個心繫天下、願意為百姓謀福祉的明君。
“林回。”
林允鴻突然停下腳步,目光深邃地看向他,“若你是朕,在這種無法破局的情形下,你會怎麼做?”
轟!
林回身形一震,心跳驟然加快,整個人都僵住了。
什麼?若他是皇帝?
“陛下,學生惶恐……”林回連忙低頭,心中掀起驚濤駭浪。
這個問題的分量太重了,重到他根本不敢輕易回答。
“無妨。”
林允鴻笑了笑,語氣中帶著幾分鼓勵,“這裡只有朕與你,不必拘謹。說說看,朕想聽聽你的想法。”
林回深吸一口氣,硬著頭皮道“陛下若有垂問,學生斗膽直言。若換成學生,學生會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嚴抓讀書人以文亂法之事,以此震懾天下;其二,廣而告之,使天下百姓皆知朝廷之決心。”
林允鴻眼中閃過一絲讚許,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大詔目前缺的是兩樣東西一是敢於與聖院對抗的狠人,二是權威的宣傳渠道。”
林回語氣堅定,思路清晰,“大詔讀書人以文亂法,犯了什麼大罪,民間百姓不知道,讀書人也不知道。這就造成了一個盲區。”
“若能將讀書人作惡的案例公之於眾,讓百姓知道朝廷對讀書人下手的態度,百姓自然敢於站出來,讀書人也不敢再肆意妄為。”
林允鴻微微頷首,眼中光芒閃爍“你的想法,與朕不謀而合。但如何廣而告之?可有具體之法?”
林回沉吟片刻,開口道“學生以為,可以成立‘報社’。”
“報社?”林允鴻眉頭微皺,顯然對這個詞感到陌生。
“對,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