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渝出身平凡,不過是鄉間的一名孤兒,
此次儋州之行,乃其首次遠行,
因家境貧寒,從未習武,體內一絲真氣也無。
而這,正是陳萍萍所關注之處。
這意味著他在儋州笵府的出現,
並無任何勢力背景,純屬偶然。
且蘇渝未曾習武,不具備真氣,
對笵鹹,乃至任何人,均不構成威脅。
相反,作為笵鹹的老師,
或許這位文弱書生在前往京都之時,還能為他提供一份庇護。
但這些也無需他過多費心。
蘇渝在笵府執教,笵建自會妥善處理一切。
總體而言,對陳萍萍而言,此人已無需深入探查。
然而,令陳萍萍困惑的是,
此次書信中,費介提及蘇先生的次數為何如此之多,
似乎對他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對笵鹹的關注。
陳萍萍搖了搖頭,繼續閱讀信件。
“相見難時別亦愁,東風綿軟百花凋。
春蠶至死絲方吐,蠟炬燃燼淚始消。
……”
“我實在難以置信,如此詩句竟出自一個五歲孩童之手。
但更讓我驚訝的是,這首詩,竟是寫給蘇先生的。
他對這位蘇先生,敬若兄長,又如父親,尊崇至極。”
【遺憾的是,他對此渾然不知。
】
【在這個浩瀚世界裡,仍有許多人在暗處默默守護著他。
】
陳萍萍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笑。
這孩子展現出的文學才華,著實令人驚歎,
這一點,與他那位母親截然不同。
在驚訝的同時,他也感到一絲寬慰。
而對於蘇先生,他的心中更添了幾分欽佩與感激。
是蘇先生,將這孩子培養得如此出色。
至於費介最後的那番言辭,
陳萍萍只是輕輕搖頭,以笑應對。
曾經,那個給予他無條件信任與尊重的人,已然遠去。
在某種程度上,他在這塵世中,已無所依戀。
他對笵鹹的關懷,更多是源於對過往歲月的歉疚與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