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在野戰戰場不一直是吉祥物來的嗎?
為什麼新北軍的大炮,似乎產生了左右戰局的奇效?
站在山頂的吳三桂,雙手發抖。
這一刻,聯軍統帥們體會到了十九世紀初奧地利人和沙俄人的恐懼。
一個關於大炮的恐怖故事。
可是他們不知道,這個故事並沒有結束。
“52度,射擊。”
“41度,射擊。”
“30度,射擊。”
當聯軍前鋒騎兵陣,衝入距離新北軍五百米範圍時,佛郎機的射角竟然調整到了19度。
這是什麼概念?這幾乎就是平射。
“轟”“轟”“轟”
呼嘯的實心炮彈,幾乎走了一條略微彎曲的直線,向聯軍砸過去。
當這些炮彈碰到聯軍戰騎,別說騎士,連戰馬都被轟飛。
實心彈就好像鐳射炮一般,瞬間打出一條筆直的真空地帶。
當炮彈終於下墜時,後方已經是一片戰馬和士兵的破碎屍體,血肉紛飛。
“公子真是軍事奇才,這佛郎機平射戰術,威力也太驚人了。”
別說聯軍士兵,連負責中樞指揮的岳飛,都看得目瞪口呆。
這戰術雖然是他一手訓練,可他真沒想到威力如此恐怖。
後膛炮平射戰術,一種風靡於十九世紀的炮擊戰術。
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個是可靠的自由轉向炮架,另一個是威力足夠強大。
兩者缺一不可。
平射對炮架的承受力考驗達到巔峰級。
威力如果不是足夠強,平射無法給予炮彈足夠推動力。
恰好,新北軍的大炮這兩樣都具備。
而平射戰術的恐怖威力,是足以顛覆一個時代的。
只有等諾貝爾的黃色火藥發明出來,威力強大的榴彈炮橫空出世,這種戰術才最終淡出戰場。
可是此時,聯軍竟然用血肉之軀阻擋平射的炮彈……
整個三江平原,變成了碎屍場。
無數平射的炮彈,掀翻一串又一串的騎兵。
哪怕是沒擊中騎兵的炮彈,擊中尾隨騎兵衝鋒的河北兵。
這些步兵在炮彈面前顯得更加弱小。
直接撞上炮彈計程車兵,頃刻間被砸得腸穿肚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