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懷德自認為因禍得福,但剛至吐蕃的竇懷明卻沒有如此好的“運氣”。
當下離吐蕃最近的路有兩塊,一為從鄑州入吐蕃,二是從隴右,但此兩條路對於竇家來講,風險亦是不小,所以他們選擇相較更遠的劍南道。
而且冶煉作坊就在益州,此去也更為方便。
相較付蒼,義成的手筆更大,首批物資就價值一萬五千貫,其中包括鐵器、鹽、茶葉、農具和部分糧食。
如此大的要量,按說想將其運至吐蕃,以現今的運輸能力很難,但竇家就有如此通天之能。
吐蕃目前與前突厥大抵相同,還屬於部落制國家,且相較突厥更亂一些,不僅是國中有部落,很多地方勢力割據,形成了國中有國。
前世易峰似有印象,應該是得到了大唐的助力,松贊才徹底統一了吐蕃,形成了統一制的王國。
如此的國勢,就讓義成等人有了可逞之機。
尋找更靠近劍南的一個大部落,誘之以利,又兼此批貨物的價值,根本不需多費口水,對方就答應了下來。
竇懷明當然不傻,將物資的交割地點,就定在剛入吐蕃境內。
但現今的國境線,不像後世有經緯線,可精準到米,兩國的交界總會有那麼幾里說不清楚具體歸屬,這段區域就是義成劃定的行動區域。
打劫的過程不麻煩,竇家也不可能出動大軍來保護物資,吐蕃丟下百十人命,終於將物資據為己有。
按易峰的邏輯,用人命換物資的行為很傻,但對於他們來講,這批物資值得搭上千條人命。
為了三五斤鹽,他們就敢拼命,何論這是千倍萬倍的誘惑。
義成告知他們,如果暴露行藏,不僅唐人會追要物資,就是吐蕃的贊普也不會讓他們輕易獲得,所以他們全部帶上了義成所制定的黑頭套,
雖有掩耳盜鈴之嫌,但就一層布,少了很多的詰難。
首先知道訊息的當然是竇懷明,因物資並非由吐蕃直接訂購,所以他只能斥責義成,義成直接來個一推四五六,
言明貨物未到交接地被搶,且搶掠之地屬於大唐,所以應由竇家賠償。
竇懷明卻言及,那塊地方本就屬吐蕃之地。
當下兩人唇槍舌劍,第一次將一塊地方,指認屬於對方,在所有的談判中也算是開創了先河。
最終當然是不了了之。
“本公主知你等是竇家人,奉勸你等儘快將物資補平,你應知道,這批貨可不是本公主花錢所訂,時間若拖得長了,有甚後果,那就自行領受吧。”
義成淡笑著,似乎是吃定了對方。
竇懷明差點一口老血噴出,自己遭了劫居然還要接受威脅。
“你也只是前隋的公主,現今大唐的公主可是姓李。”
他想了半天,也只是拿隋滅亡的事來刺激一下義成。
“咯咯…你所言也對,聽說現今竇家主是李世民的母舅,不知他能不能容忍你等這樣資敵的行為呢?”
“你…”
竇懷明發現,若論鬥嘴,自己說不過眼前的女子,只得憤然離開。
第二日傳來訊息,竇家可初,但物資只有上一批的八成,這次的交接地就是上次被劫之地,若不同意,就讓吐蕃到大唐拉物資。
竇家吃了個啞巴虧,但不給物資就得承擔風險,而對他們現今來講,有些風險是他們不能承受的。
竇懷明心中其實對老家主有頗多怨言,他認為此時此刻,一動不如一靜,錢永遠是賺不完的,
出於思想侷限,他並不知道,竇老頭是在為竇家尋找多餘的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