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婭、巴格可是幫了長安的大忙。
加上巴格上次帶回來的鐵甲、盾牌,以及軍械司自身生產的兵器,基本解決了長安後續擴軍武器裝備的供應問題。
關鍵還不收錢。
總額高達七萬金幣的商品,夠玻璃廠、蠟燭廠等工廠忙活好一陣子了。
也變相解決了工廠的銷路問題。
可謂是一舉兩得。
問題是,面對人口的急劇膨脹,長安面臨的治理難題可遠不止這些。
米婭走後,唐景在領主府,主持召開了新一輪的政務會議,總結領主府上一階段的工作,同時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討論、規劃。
著重討論人口暴增之後的安排。
勞動司司正姚波第一個發言,“勞動司正在按照工匠、手藝人、農夫、漁民等大類,對新到領民進行初步分篩。”
“同時按照大類進行歸口管理,優先安排工匠等在城內上班。”
至於農夫、漁民等,只能是在城裡幫忙乾點苦力活,等到跟阿茲特克聯盟的大戰結束之後,再行分流到村落、鄉鎮。
這無疑是很聰明的做法。
超過三十萬新增領民,真要一一登記造冊,不知道要忙到什麼時候。只能是先大略分篩,後續穩定下來之後,再補齊戶政登記手續。
“吃住又是怎麼保障的?”唐景問。
“大類分篩之後,可以安排就業的,由接收單位自行安排食宿。暫時安排不了的,以五百人為單位,開設集體灶臺。”
“住的話,眼下確實不具備這個條件。”
“只能是將現有的帳篷以及空屋子,優先讓給老人、小孩、婦女以及病人,剩下的青壯年男子,暫時只能露宿街頭。”
雖然長安已經在進行大規模建設,但畢竟時間有限。
“建設司這邊,能不能調整一下施工計劃,啟動所有住宅區的建設?這些個青壯年男子,可都是免費的勞力。”唐景看向建設司司正鄭一民。
“可以是可以,就是會影響其他工地的建設進度。”
建設司任務還是很繁重的。
既要幫助玻璃廠、造紙廠等建設配套的生活區,又要建設規劃好的住宅區、商業區以及軍政辦公區,還要進行道路、公園、鐘鼓樓等配套設施建設。
而磚瓦窯每天產能又是固定的。
開工建設更多的住宅區,像商業區、鐘鼓樓等的建設就要延後。
臨時再新建磚瓦窯也沒有那個必要,等到長安城建成,這些磚瓦窯就將閒置,眼下已經是超前規劃了。
“那不行!”唐景搖頭。
住宅區建設固然重要,商業區、辦公區等也不能落下。
“這樣吧。”
“將通化門附近的超大型住宅區,先按照木石民居的標準營建。大不了,等到以後條件合適的時候,再拆掉重建就是。”唐景卻很有魄力。
讓新增領民一直露宿街頭,也不是個事。
長此以往。
很容易生病不說,還會滋生不少治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