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長,你以為我朝未來有那幾大危機?”
“幽雲之門戶,人煙稠密,兼併,政見之爭。”蔡京答道。
蔡確額首,特別是蔡京將幽雲門戶放在了第一位,關於這一點王巨在離開京城前,也刻意提到過。暫時不能打幽雲十六州的主意,但不代表著不要了,除非將京城遷於洛陽,但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說句不好聽的話,北方大門不在自己手中掌控著,而將京城置於無險可守的開封,還不如明朝將京城置於北京來得安全呢。
但蔡確補充了一句:“還有一個危機,族群之危機。”
原先歷朝歷代的民族政策多是諸葛亮的政策,頂多置一些戍邊的軍隊,然後扶持一個代理人,由他來治理各個少數民族的邊區。
它在諸葛亮手中確實成功了,不過蜀國立國才多少辰光。
反而後來的歷史證明了這一政策的錯誤,最好的例子便是唐朝在南詔扶持了蒙舍氏,然後吞的那個果子才叫苦哪。
宋朝要好一點,但不是宋朝以前做得好,看看以前宋朝有多少羈縻地區,就是這樣,還有儂智高叛亂,各個蠻區不停地入侵抄掠,當然,如果說漢人是低賤人種,當做別人的奴隸,任人宰割,任人抄掠,也可以說這些蠻區是不停地起義。
這種種活生生的事例,已經證明了原先政策的不妥。
現在多數大臣也認可了王巨的改土歸流政策,但不意味著它就是一個完美的政策。
看上去南方眼下還不錯,交趾成了一個重要的儲備糧倉,大理源源不斷地向廣南、荊南與巴蜀提供這些地區緊缺的大牲畜,以及戰馬,烏蒙有銅礦,後來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礦坑,包括宋朝同樣緊缺的金銀礦,現在又有了通往天竺的陸地商道。
然而總的來說,因為這些地區比較貧困,加上交通不便,朝廷雖獲利,但獲利不多。可是以前為了平定安定這些地區,朝廷花了多少錢,彼岸支援了多少錢?
若平安無事還好,但若是民族處理不當,來場大規模的叛亂,什麼利也沒有了。
還不止南方呢,眼下是南方,未來還有西北的党項人,蕃人,回鶻人,以及南北河套那些莫明其妙的種族。
如果宋朝有能力收回燕雲,其境內必然有一部分韃靼人、奚人與契丹人。
因此,這個民族問題也越來越重要了。
但是蔡京眼中狐疑,俺主管的是司農寺啊,你與我講什麼族群?
要的就是他這個司農寺!
王巨提議將呂大防調回來,蔡確便思考頂替的人選。收復的南方三路,交趾路還好一點,原有的百姓幾乎都讓王巨弄掉了,或者攆走了,餘下的百姓多是原先站在宋朝這一邊的,要麼還有一些人逃避過去,或者重新返回,但人數少,翻不出風浪。
大理兩路卻不同,不但現在,就是在未來十幾年內,都不能出問題,否則輕者就象原先巴蜀一樣,來一個大暴亂,重者則會成為第二個南詔。
因此兩路首長人選無疑慎之又慎。
兩人便想這個人選,想來想去,王巨忽然就想到了蔡京。
王巨不得不承認此人確實有些能力,不知道怎麼混的,混成了司農寺首官,司農寺從變法後是何等的重要!
於是王巨提議蔡京,不然未來新老交替之時,蔡京弄不好又要倒向舊黨,這樣還不如將他弄到南方去呢,讓他滿腦子的心思用在一些桀驁不馴的蠻酋身上。
至於未來蔡京會變成什麼德性,那要等很久以後了,王巨也管不著了。
蔡確繼續說道:“故朝廷將呂大防調回京城,老夫欲以君替之……”
蔡京臉色有些不自然,雲南兩路長官皆同時兼有安撫經略使之職,其實權遠勝於他州知州或知府,不過蔡京如今判司寺,也只等於平級調動。但一個在京裡做官,一個在遙遠的西南做官,蔡京心中不大樂意了。
蔡確也看到他臉上的變化,淡淡道:“這也是太保向老夫推薦的,他對你十分看重。”
“哦……”蔡京訝然,不要說王巨以後去彼岸,其實這是一步妙棋,如果大功告捷後繼續留在宋朝,因為忌憚,朝廷多半對王巨鳥盡弓藏,但去了彼岸,反而退一步海闊天空,對宋朝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除非兩邊不再通航來往,不過蔡京想到了一些事,便問:“蔡公,下官聽聞……”
“元長,勿用多想,不久後,你便能看到真相。”
都是聰明人,就不用多說了,蔡京告退。
於是朝廷下詔,讓蔡京去了大理,以王存判司農寺,嚴格說王存也是舊黨,但性格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