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段正明未來的生活,不會象他想的那麼慘……
一行人在山林裡又轉了兩天,正月初二下午,蔣清帶著大夥鑽出山林,這裡就是華竹部地界了,屬於烏蠻與白蠻混雜地區,這也意味他們相對也變得安全了。
於是蔣清找來幾匹馬,幾人騎馬向東飛奔。
蔣清先行找到王巨,將情況稟報了一下。
第二天段正明與段正淳兄弟就被帶到。
王巨讓他們坐下。
這些天亡命生涯,讓這對兄弟吃了不少苦頭。
不過王巨也沒有說,而是道:“世子,你看看。”
王巨說著,拿出一張紙,就是他寫給朝廷奏章的草稿。
得到大理,得治理大理。
如何治?王巨在這張紙上寫得很詳細,流官與土官分權而治。
因為大理情況特殊,因此必須置永久性的經略使,主管大理一路政務,永久性的安撫使,與兵馬總管一文一武掌管大理軍務,提舉使與轉運使,掌管大理財政,刑獄使掌一路刑獄案件,營田使掌一路農田水利,不過營田使則屬於經略使管轄了,因為農田水利也是政務。
實際就是在州府以上正式置了一級官員,讓大理變成三級制度,路、州、縣,而非是象其他地區是州縣兩級官制,雖然路有提舉司、轉運司、刑獄司等機構,不過對州一級別的官員罕有直接領導權。
為何得分權,這也是王巨害怕出現安祿山之類的情況,畢竟是大理,而非是中原地區。
一個分權,政、軍、財、刑分割,就不易產生安祿山。
而且為了進一步防範。流官三年一任,但為了接手的官員熟悉當地情況,所以是分批交接。如第一年任命經略使,第二年則任命安撫使。第三年則任命提舉使。
不過必須置路一級別官員,畢竟大理廣域廣大,貧富不均,生蠻也多,以後隨時能出現叛亂,如果不置路一級官員,則無法教導當地百姓,合理的開發。也不能根據情況調撥財政賦稅。就象騰衝府,那麼多裸形族,如何徵稅,不能徵稅,難道不派官員治理,那麼就要從其他地區調撥稅賦支援。還有以防叛亂,那更是要集中力量去鎮壓了。
這是路,下面才到各州府縣,州府置知州知府、通判、判官籤判,知置知縣主薄。餘下的則由附屬官員將由蠻人擔任,實行蠻漢共治局面,用此緩和衝突。
稅賦則還是王巨在廣南西路執行稅賦政策。若是兩稅則是十稅抽一,若是身丁錢,則是身丁其家總收入的十五分之一。
不過商稅則必須把持住。
不要小看了這個商稅,未來羅殿與自杞能立國,則是茶馬交易帶來的龐大商稅,南北江蠻之所以能強大,也是利用地形的優勢,把持了漢人與西南諸夷的貿易稅賦,所以才得以強壯。
這個王巨必然杜絕了。那怕不惜用兵去討伐。
也必須控制住商稅,否則這個十稅抽一。根本滿足不了未來治理所帶來的支出。
除了商稅,還有坑礦作監其他的收入。結合在一起,基本就可以滿足未來治理支出需要了。
然後到兵,現在王巨手中的兵力主要是來自廣南西路的兵,而且薪酬很高,將來肯定不能支付這樣的薪酬,因此王巨將唐朝府兵制、屯田制以及鄭白渠的保捷軍制結合起來。
未來大理的駐兵仍以廣南的兵力為主,從善闡府鎮池周邊抽出一些耕地,讓兵士實行屯田制度,屯田所得歸兵士所有,然後象鄭白渠保捷軍那樣,每年再發放十幾貫兵餉即可了。這樣就可以保留五六萬的廣南兵,然後將五六萬廣南兵分成三批輪戍,南邊則是交趾、東面則是邕州桂州,西面則是大理。同時大理與交趾本路可保持五千到一萬名土兵,那麼足以能應付各項戰事,而且由三路分擔這幾萬兵支出較少的邊軍,也不會產生巨大的負擔。
並且都不用象河東河北路,要經過集訓,兵力是現成的,平定大理後,將各軍裁減一下,便能產生一支精銳的軍隊。
然而還有的王巨並沒有寫。
高楊兩家打得不可開交,再加上段正明兄弟來了,奇貨拿到手了,平滅大理已經難度不高。
不過打敗大理還不行,得要治理起來。
這個過程必須要用兵,還必須要精心的治理,所以得有一個文武雙全的人領手這項艱鉅的任務。
那麼除了章楶別無第二人選。
而且這個時間比較漫長,可能是三年,可能是五年,等到大理安定下來,才可以正式實施段正明所看到的流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