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巨還疏忽了這次旱災帶來的危害,漢人故土觀念重,那個想離開家園,如果平時,以這種手段,恐怕弄不走一萬百姓。可是現在都沒辦法活下去了,聽說有了活路,無數饑民湧向南方。
一度逼迫著王巨不得不用高價從各個糧商手中購得一些糧食,否則預備的糧食都嚴重不足。
其實朝廷也關注了這件事,然而統計了一下各州縣的戶數,雖然南流的百姓數量多,分攤到各州各縣,依然有限,更沒有因此疏解災害的壓力。
又有一些人暗中做了調查,南逃的百姓多是赤貧戶,其中還有一些隱戶,不是活不下去的百姓,那個願意南逃,這可是好幾千里路,況且到了泉州後。還要繼續遷徙到海外。
以及其他原因,雖關注了,但沒有太反對。
看到百姓數量太多了。王巨立即派人於泉州杭州與廣州三處,打造一百艘海船。只能這麼多了。否則時間有限,打出來的船隻質量會不合格。
這讓王巨手下幾個門客感到很肉痛,在內地打造船隻,整整貴了近四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不過王巨也無所謂,權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吧。況且這些船隻的打造,也會為三州府帶來許多商稅。看到錢了,大臣們也就不吭聲了。
另外又準備了活動夾艙。這些都是貨船,非是客船,而且在海上,想建造一艘有三四層船樓的客船航行,那個風險無疑會更高。其實這個活動夾艘,便是在船艙中間做一層堅固的夾板,船艙還是以前各密封艙,不過從中間一隔為二,這樣就會多裝載一些百姓。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象後來西方人販運奴隸一樣,將人一起關在船艘裡面,不顧其死活。那麼一艘六七百噸的海船又能裝載一千多人。王巨能這麼做麼?
然而湧向南方的百姓越來越多,特別是王巨做了一件事,導致了更多的百姓向南方流動,那就是帶銅回來。
朝廷終於派使者來過問。
但王巨種種做法也比較及時,第一三司還指望著王巨規勸海商們將餘下的兩百多萬石糧食彌補上。
第二便是銅與鐵。
特別是銅,宋太宗時官府給的官價是每斤一百二十文,這時達到一百五十文,到了元佑時是兩百文,北宋末年是兩百五十文。
其實北宋時銅產量也一直在激增著。但一直缺乏銅。主要原因就是鑄錢,錢幣外流嚴重。加上本身龐大的經濟,導致銅幣不足。其二便是雖然赤貧戶在增加。可也有許多百姓收入同樣在增加,需要各種器皿,包括銅器。然而因為官府禁止百姓買賣銅,於是導致銅器高昂不下。一些膽大的百姓銷銅幣制器,往往十兩銅鑄器後能售得一貫價錢。
宋制是十六兩制度,十兩隻有三百幾十克,一個銅錢重達三到五克,不過裡面含著不少的鉛或錫,大約銷一個銅錢能得一克多銅,也就是銷掉近三百個銅錢,治器後便可以換得一貫錢。一貫錢是七百多文,整整是一倍多的利差。
不過這是毛利,還有手工的成本……
但就包括手工成本,毛利也是十分驚人的,所以朝廷屢禁不止。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許多百姓將銅錢收藏在家中,不能產生流通。
於是銅產量激增,包括使用了火藥開採技術,這個銅價還沒有降下來。倒是鐵價格漸漸穩定了,不然鐵價也在緩慢上升中。
因此宋朝一直缺銅。
船隊這次就帶回來大半船銅錠,不是捐給朝廷,而是海外移民所得的薪酬與收入,然後用銅計算,由船隊帶回,再用官價交給各市舶司所在的郵驛,這是官價,實際民間價格不止的。特別是王安石放開了銅民間禁買賣後,銅價每斤是在兩百五十文以上,有些地區能高達三百多文。原因很簡單,銷幣為器,得先將幣重新提煉,再鑄器,現在得到了銅,等於省了一道繁瑣的手續。因此比銅幣還要貴……
總之,這是一種畸形的貨幣政策。
另外再由郵驛折價,以銅幣或布帛形式交給移民在內陸各地親人手中,郵驛又得到了一大筆手續費。大半船銅錠,近八十萬宋斤,等於變相地又替朝廷帶來了十幾萬貫收入。不過這昂貴的“郵費”,讓王巨越來越肉痛……
然而站在朝廷角度看,這些都是良心海商哪,朝廷好意思掣肘麼?
但就是這次“寄款回國”,導致更多的百姓盲目地向南方流動。
數量太多了,朝廷便過問了一下,也只是過問一下,好處太多了,雖然有些人認為王巨這麼幹不對,但他們也不知道當不當反對。
王巨便答道,男女老少合在一起,計達十九萬五千餘人。實際上呢,是近三十萬百姓。而且王巨又派人去浙東數州,江南西路暗中放出風聲,說泉州那有急需要各色佃農工匠,待遇高,用此動援他們湧向泉州。
海外人口需要量太大了,僅靠泉州附近數州軍的貧困戶,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將所有赤貧戶抽走了,各個大地主大和尚們怨氣會更大,當這個怨氣累積到一定地步,即便王巨恩威並用也不行了,所以也要做一些退讓。因此王巨便派人煽動這些百姓一起湧過來,湧得多了,問題也多了,即便遷走,大家反而舉手贊成了。
不過朝堂上不是沒有聰明人,所以這時,王巨明知道不大好,也只好悶聲發大財了。朝堂上的事,由著這些大佬們勾心鬥角吧。反正他現在也沒有到說話算話的時候。(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