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第三奏:父子相隱。聖人以為直。今李問閨門之私,郜氏、仇氏平時不正之偶,緣定之故,暴其宿醜,喧布朝野,彰父不義之惡,忘母所生之恩。
這一回連李定父親都倒黴了。
但林旦有沒有想過,因為李定父親窮,仇氏便逃跑改嫁。李定父親怎麼想?難道被自己的女人戴了一頂超級綠帽子後,做丈夫的還懷著感恩的心情。不僅自己要感恩,還要兒子去感恩?奶奶的。這個想法太td的前衛,太td的仁愛了。
第四奏,宰相王安石以定素出其門,力為薦引,雖舊惡暴露,猶曲折蔽護,言事者敷陳義理,一不省顧。淮南轉運使劉瑾,定陰相交結,希合附會,故作疑辭,附下罔上,表裡欺蔽,致不孝之人擢為君側。臣至中書,安石謂臣言,此事自出上意。臣聞古之事君者,善則稱君。今眾人知仇氏為定母,安石獨以為非;眾人知定為不孝,安石獨以為可。
這次直接將矛頭指向王安石,並且連淮南轉運使劉瑾都倒黴了。
然而劉瑾當真陰結了李定?沒有啊,朝廷讓他查,他就派人去查,查後也是實話實說。難道就因為沒有附和你們倒王安石,推翻王安石變法,弄臭載髒李定,那麼就成了希合附和,附下罔上之輩?
總之,王安石變法確實有很多問題。
但保守派們一些做法,連小人都算不上了,其行徑甚至還不如一些市井潑婦。
林旦連上六疏不報,薛昌朝再來,連上七疏,生生將王安石弄得噁心無比。
李定追服時間不是很長,再來一個奪情,不過追喪服一百天罷了。但經過這個定論,那李定成了什麼,大宋第一不孝子!
王安石惱怒地說:“此事早有定論!李定當時並不知情,而且朝廷也懲戒了李定。”
有兩個例子,范仲淹母親一度改嫁,但她死後,范仲淹是守孝的,然而那能與李定母親相比嗎?範母雖改嫁,卻繼續將范仲淹帶到身邊,含辛茹苦地撫養。仇氏呢?
再者,明初進士王希曾大約看到了李定故事,他改嫁的母親死後,他上書請求替母親守孝三年,朱元璋看到後,批了一句,汝母失節,只准一年。
你母親改嫁了,那就是失節了,用不著守孝三年。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母親改嫁出去後,不再是家人了,做子女的就不用在其死後守孝。
為什麼呢,這就是孔夫子構建的真正忠孝用意,上慈下孝,那麼少有所撫,老有所養,人倫才不會發生悲劇。君仁臣忠,皇帝必須仁愛百姓官員,那麼做大臣的也要忠於君王國家,這個國家才能治理好。
做母親的不顧丈夫,不顧子女,為了自己自私的辛福改嫁給其他人,那麼做子女的幹嘛還要替其守孝?不過這個問題很複雜,同樣的改嫁,比如范仲淹的母親,比如王巨的母親,比如李定的母親,各自情況皆不相同。
所以孔子說得很含糊。
再加上後人的曲解,於是這個禮法變得很慘忍了,演變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然後的教育方式變成了打是痛,罵是愛。
生生將孔子的雙方互動的一面,變成了單方面卑微的一面。至於蘇東坡,當真他不理解嗎?仇氏能與他母親相比嗎?其實孝不孝的真不重要,主要就是噁心李定與王安石。所以蘇東坡在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不亞於跳樑小醜,因此烏臺詩案中,蘇東坡也未必真的去值得後人同情。
但孝為百善之首,王安石也不敢過份地爭。
所以王巨擔心以後自己也會落得李定那樣的命運……
文彥博在邊上說道:“介甫,孝乃是國家大事,不可馬虎。”
好了,爭論開始,嚴重“歪樓”。
趙頊氣得無語,揮袖道:“散。”
大家一一退下,趙頊坐在龍椅上發呆,三十萬敵人入侵,馬上火燒眉毛了,所以才將大家喊來商議。
結果商議到了李定孝不孝上了。
這是怎麼啦?趙頊都想不明白了。(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