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無論是帝王還是他,根本不可能什麼事都自己插手。
很多事情都需要諮詢他們才能掌握。
“景陽城的官田多,加上抄家來的田產,總共有三十萬六千五百三十二畝閒置的良田,按照景州的政策,一丁分田十畝,最多也就能安置三萬餘流民。”李然對各府閒置田產的數字倒背如流。
“這樣的話,還有六萬流民。”劉鈞皺了皺眉頭。
古代因為畝產太低,所以一般來說個人田分的田多。
因為按照一畝產兩石糧食算,十畝地也就產糧二十石,兩千多斤。
而當代一畝地基本畝產八百斤。
這還是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代,若是災荒之年,畝產會更少。
對一家三口來說,春秋兩季四千多斤的糧食便是他們全年的收入。
這些糧食要吃,還要交稅,還要拿去一部分賣錢去購買農具,鹽,棉紗等生活用品。
一年下來,好一點的人家能富餘幾百斤糧食。
那不好的便只能舉債度日,家中孩子根本上不起學。
古往今來,農民的日子都是很苦的。
放之當代,若只是以種田為生,那日子也是過不下去的。
不過當代的農民可以入城打工,種地當成副業。
可古代可就沒這個條件了,農民只能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
所以,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讓他們的子女上的起學,他就必須給百姓們創造工作崗位。
“這六萬人就交給本王吧。”一番深思,劉鈞有了決定。
很顯然,只把流民送去種地是個很愚蠢的決定,他需要這批人幫助他打造工業基礎。
“殿下想要把他們安排到工坊中?”李然說道。
劉鈞給了流民兩條路,一條路滿了,便只能走另一條路了。
劉鈞點了點頭,“你也清楚只靠農賦是無法維持景州上下的,唯有商貿才能給景州希望。”
若是以前,李然還會反對。
但是如今四府的支出是靠胭脂的利潤支撐起來的,他就無話反駁了。
“只是苦了殿下,怕要被朝廷大臣和其他諸王嘲笑,丟了顏面。”李然嘆了口氣。
對這位年僅十四歲的靖王,他越來越讚賞。
這天底下有太多隻要面子,不要裡子的人。
“總比丟了景州基業強,顏面這玩意又不能當飯吃。”劉鈞無所謂地擺了擺手。
搞清楚了還會抵達景陽城的流民數量,劉鈞讓李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