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目前我手下的各項事業,都是在不停的花錢花錢再花錢,採購採購再採購。
而有時候,買下一個裝置齊全功能完備的工坊,甚至還沒有將它大致完好的搬運過來的費用更多。
因為買下一個已經破產或是瀕臨破產的工坊,只要能壓下價格,所費價值不過是原來造價的幾分之一。
但是想要將其中大多數裝置物件,分解裝船運送到北地來重新開工,那相應的費用就要隨著距離的拉遠而迅往上翻上數番了。
據說往來搬遷一次的價值,就足以在廣府當地,地價不那麼昂貴的郊外地區,再全新建造一個規模更大的廠區了。
而這番估價還是在,我本家海船順路攜帶的情況下,也未計算到港之後的當地人工運力所費。
但是這個代價,卻是不得不付出的,從不至於受制於人和縮短後勤補給線的長遠看,也有著十分的必要性和理由。
又比如,新進建立在沂水下游,黃河改道區內大片土鹽窪地上,的第一家硝化場。以及配套使用水力的硫磺研磨、細篩、晾曬的制璜場;用柳枝,麻桿等原料燒製火藥用木炭的燒炭場;以及火藥配比添裝,溼化制粒的做藥工坊等等。
因為,我一直在致力於硝石和硫磺等火藥成分的本地化自產,作為黑火藥的主要成分之一,硫磺和木炭的來源無疑是最廣泛,幾乎不要費什麼心思。
相比之下,佔據最大配比的硝石來源,就有些麻煩和緊缺了。在明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史上,普遍缺乏成規模的硝石礦產。
因此,除了從廁所和畜欄等地方收集天然生成積澱的硝土外,就只能靠從外海島洲進口了。
而日常對於硝石需求量甚大的南朝,也早已經淘汰了這種螞蟻搬家式的收集方式,而是直接從南天竺、驃國等地,整船整船的輸入。
在那裡直接有現成的露天硝礦,也有極為廉價的土人或是藩奴勞力,只要修好道路直接開挖就行了。
但是我的治下就沒有這種便利和條件了。而光靠後方的轉運,因為海路的風險等緣故,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也容易讓本軍最大的戰鬥力,長期受制於人。
不過,我的地盤既然在淮東地區,也就是後世的魯東一代,那就不完全是無法可想了。
作為黃河和淮河出海的泛濫區之一,這裡最不缺乏的,就是因為歷代河流改道或是決堤,而造成的大片鹽鹼地和鹹水沼澤。在這類土地上的的作物產量極低,甚至無法種植。
因此,為了生計著想也是日常的需要,當地民間很早就有了,在這些鹽鹼窪子裡收集和熬土鹽的傳統,作為無法獲得正常海鹽供應的權宜替代物。甚至一度因此形成一個相對龐大的生產、銷售和消費體系。
雖然雜質多味道泛苦,且含有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但在大多數時代,卻是下層人民,所能唯一消費得起的選擇,因為來源廣泛而獲取容易。
在另一個時空中,這種社會狀況甚至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在被白區反動派封鎖的根據地裡,依舊大行其道。
而作為土鹽經濟的附帶產物,就是鹼鹽裡伴生的硝酸鹽等硝化結晶。
按照天工開物裡的說法,到了火藥應用已經初具規模的有明一代,中國傳統產硝已經可以分為三大地域,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鹽硝,生山東者俗呼土硝。
因此,山東淮北當地產出的土硝,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原料和催化劑,多用於皮革、造紙的新增物。
這種硝因為多伴生於鹽土鹽鹼地而得名,是低窪地褐黑色土質,自然透析結晶出上層產物。其色多黃,其味多苦,其質多輕而鬆散。
青、密、淄、濰各州的沿海,都有面積不小的低窪鹽鹼地和海水倒灌鹽澤,其中應該可以作為土硝的來源。
據夏鹽濾硝的原理,鹽土地春季掃硝土是最好的時節,經過一冬時間,鹽土上層出現一層黃色土質浮於地面。春雨來臨前,可很快進行刮掃。收集起來也很簡便。
按照天工開物裡的製取法,硝土先用篩去除土塊磚石等雜質,用大鐵鍋裝入清水加硝土,邊加邊攪,使硝土充分溶化、靜置,撈去水面浮沫雜質。
再把溶化液倒入大缸中,加入白礬少許,使溶液快澄清,濾出土質。將濾液移入鐵鍋中,文火加熱充分攪拌,再移入大缸中,保溫3o-4oc,靜置半小時,待沉澱觀察有無沉澱。
若沒有,待冷卻結晶為毛硝;若有沉澱,等沉澱下去,吸淨液,冷卻結晶得毛硝。將結晶出的毛硝倒鍋內然後加火進行熬製。
當水分減少到4o左右即可停火。把濃縮液倒入缸中進行粒狀結晶,為之水硝。
將水硝再次入鍋,用文火使水分繼續蒸,最後倒入鍋中進行冷卻結晶,製成塊狀,裝入袋中,置於乾燥通風處貯存。要用的時候,才用木製器具研磨成方便加工的粉末。
有了相對純淨的硝粉,那就意味著重要的化工基礎三酸兩鹼之中的硝酸,也有了相對穩定的保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因為用耐腐蝕的瓷陶反應塔,可以從冶鐵的廢氣中,持久蒸餾和冷凝出雜質較多的濃硫酸溶液,在古代也被稱為綠礬油的煉丹產物。
然後經過陶製管道的進一步的沉澱和過濾之後,就是初步工業用途的成品硫酸了,而硝酸,則是用硝石與濃硫酸進行置換反應而產生的。
有了硝酸的生產技術和來源之後,這也意味著未來無煙火藥的前置技術,硝化棉的製造,可以就此派上日程。
突破了這個關鍵的技術節點和瓶頸之後,就是某種火器科技樹上的多樣運用和拓展的大爆。根據含氮量的多寡,可以作為不同強度的槍炮射藥,乃至新式炸藥的用途。
在黑火藥的最佳配比和顆粒化生產後,具體運用的潛力,已經被挖掘的到一個上限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