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 (第1/2頁)

第一編理篇

我鴻蒙一派,直授於太上道祖,乃先天自然大道,貫通天、地、人三元丹法,為性命雙修之學,故學人學此法之前,必需明理,方不至入魔道。

第一節道說鴻蒙

本門丹經雲:“時空一體,性命無二,鴻蒙化氣,觀化無究,心物始成”,何謂“鴻蒙”?萬物天地,宇宙未生之前,稱之為“鴻蒙”。無形、無相、無動亦無靜。或曰:“混沌無極”。應之於人身心,則曰:“清淨之時”,此刻氣候氤氳陰陽流轉,皆未成形,待此“氤氳”運釀至一定“時機”,火候滿足則鴻蒙化氣,恍惚杳冥之中產生一“信”,謂之先天鴻蒙一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出矣,性命出也,鴻蒙之刻,萬物一體,人天合一。仙家丹道修煉,乃來源於我國古老偉大之天人合一思想,整個丹道修煉即是仿照宇宙產生之過程而修行,所謂鴻蒙化氣,觀化無窮也。

性命與觀化

性者,吾人靈覺之觀也;命者,吾人生機之氣化。本門以觀化立門,對觀、化二字有特別之解,何謂觀?一為有識之觀,為識神用事;二為真觀,彷彿千百萬億之燈同照一室,無影無形乃至無相,一體同照,不分彼此,此觀乃鴻蒙中初現,故稱之為先天真覺、元神,其體寂然不動,其用則感而邃通,又稱無中妙有,吾人之真性,不神之神。此元神雖說有層次之分,但也只不過是“用”與“通”之不同而已,其體則一也,丹道修煉之最終目的,只是將此“靈覺元神”放入陰陽造化爐中,造化烹煉至極精純之地步,最後合於天地宇宙本體之“元神”,而修成永劫不死之元神,所謂“天地壞時,這個不壞也”。何謂“化”,有兩層含義,一為氣也、意也,一為虛無、無形,所謂“一”也。丹經有云:“存神達化”之化即為虛無無我之意。觀者,我之神,為觀察者,化者,彼之神,為被察者,人類之所有文化科技思想.之發展和創生,皆來源於一覺一觀。有化,定具相應之觀,有觀定具相應之化,二者不可割裂,易曰“遂感而通”,於是“化”乃出也,化即觀,觀即化,觀化合一,始入鴻蒙,能無觀,即無我,能無化,即忘氣。忘我以養虛,忘氣以養神。鴻蒙內丹總訣雲“觀化一體,因果互變,生生不已,綿綿矣,細細矣,泛泛矣,觀化無窮,用之不盡,觀化合一,無觀無化,無物無我。合歸虛無,歸於先天至道--鴻蒙一炁,其道乃成”。

鴻蒙一炁淺釋

鴻蒙一炁者,非物質,非能量,非有,非無,非心,不可以以精粗論,亦不可以以大小論,不但凡眼不能見之,即道眼亦不可見之,行者需於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之中“求”之。《悟真篇》雲:“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用現代語言勉強描述為,產生宇宙萬物,並維持之的一種無形“能力”。但鴻蒙一炁,雖說不可見,並不是說不可知。鴻蒙一炁雖說無可捉摸,但其用至大無剛,至微至柔,其“真用”一出,則露出“真象”,我們據此真象,自然知之,而產生所謂鴻蒙一炁之說,故道經有云:“恍恍惚惚,其中有象,其中有情,其情甚真。”丹經有云:“玄關火發”。此即對鴻蒙一炁之“真用‘的勉強語言描述,而實不可完全說明之。故本門有云:“鴻蒙一氣自虛無生”此虛無者,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神氣完全合一之時,非死寂頑空、枯木頑石之“靜態”也。鴻蒙一氣故又稱之先天一氣。

先天與後天

何謂先天,此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宇宙萬物產生之前為“何”?二是指父母未生我之前,其中又有層次可分,一)為胎兒在母腹之時期,二)指父母交合之初始,三)指陰與陽轉變與過渡之中和點,如白天與黑夜之交界處,極動與靜之交界過渡點,生與死之中和點。故丹經雲:“物物各具一太極”,“太極有時候,有真種”,時候之意即是“真種”,有此太極之中和,萬物才能生髮,中和之中更有“真種”,否則,萬物何以創生?故本門有云:“事事有虛無一刻,時時有先天一點”,有中含有真無,無中自生妙有,道無所不在,三層之含義,實一以貫之,中和之態,即先天,人之先天更應於天地之先天,人身乃一小宇宙也。

所謂後天,指一切有形有象,有質之事物和東西以及層次境界,于丹道說來,最初後天指外呼吸,思慮之神、交感之精。到高層,人身一切內外形相之運化皆為後天,其實,修至一定層次,行者定能明白,所謂先天與後天之說法皆為相對之言,唯是有為無為之區別而已,無為者先天,有為者後天。丹經又云:“先天不得後天,無以招攝;後天不得先天,無以變化”。無後天陰陽之交和則無法“採取”先天一氣,在父精與母血交合之時刻,必入虛無,則先天一氣自歸其中,如後天父母壯者而交合又得其時,則子女亦先天充足,打個比方,嬰兒雖先天充足,但後天沒成人強大,所以抵抗力弱,力氣小,故必須補充後天營養和後天教養,而漸使其先天之能力全部顯象,如力氣增長,身高增長,智慧增加,否則,不補充營養,不吃不喝,則先天無以顯其變化待死而已,反過來,如無嬰兒之先天遺傳和先天無形生炁,則後天無所依託,故常有嬰兒早死,兒童夭折,未老先衰之事發生,此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補充後天,皆毫無用處,反促其速死。丹經有云:“若將有形成變化,細酒羔羊亦上升”。只有補充先天無形之生氣,才是根本。我中華丹道,最偉大之處就在於補充先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於層次來說,無緣因,無條件的自虛無中而生,曰先天,故不落因果,先天而天不敢違也。丹經雲:“不憶過去,不思未來,不擬現在,三心皆無”,無為而為,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皆對先天及如何進入先天而說之。有中生有,思憶存想而得,有為而為,落於因果,稱之為後天,故為天命所制,天生之必天殺之,有生有死,有命有運,是宿命的。

果真窮究至無上之根源,先天即後天,後天即無天。先天后天,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另,先天后天于丹道另有特別意義)。

第二節動靜之說

動分陽動與陰動,由中和趨於生長的運化稱之為陽動,有放射發散之意。由中和向衰敗及死亡,歸入於寂靜的動,稱之為陰動,有收縮之意。靜也分陽靜與陰靜,一為覺照合一之靜,一為頑空,死寂之靜。動若無靜主入其中而制之,則其動變大,成為亢陽,不可收拾,最終走向死亡。而靜若無動包之,則無以暢通和順,而其神不清明,必入昏沉,成為濁陰,大事壞矣。故丹經有云:“以鉛製汞,以息運神”。丹道修煉必須動靜相得、相宜。況絕大多數人,皆是動特多,而靜少之又少,其神紛芸變動,未能定止,日夜操勞,無而了時,一時之內,念起念滅,心隨物轉,本我已迷。故吾人之神,日為外物所奪,神去,氣亦隨處,神氣日耗,趨於死亡。而吾人身體也日日奔波,被物所使,神氣更失,必以靜來制之,故丹道入門之始,必以靜主之,明白靜之含義,靜者在於“安”,在於“無念”,在於“休息”,靜功之道,即是告訴人們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動”用於煉氣,動者在於“和順”,在於“連續而不滯礙”,無一絲間斷,莊子雲:“神無隙,乃成純氣之守”,放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刀兵不能害。此為氣長生。又“安”之意在於自然,安於連續之動而無念,所謂一靈獨存是為真神,丹經而云:“內煉之道,全在於綿綿若存,勿忘勿助”。

本門認為:“無絕對靜止,也無絕對運動”,任何運化和動機,都必需一“靜止”的背景場所,以此暗暗隱含的無形“靜止”來允許“運化”之存在和成立,此遍一切之處的“靜止”即為大道一體同觀之“覺照”,寂然不動,無形無象,無我之“真觀”也。靜與動本一體,實不可分,由靜才能體現動機、化機、丹道之要,在於靜以得之,無靜、無以察動,無靜無以制動,丹道所有妙處之產生,都來源於一“靜”。只有“靜”才能做到順其自然,才能主宰命運,因命運本身是一種運動變化也,故修真聖典《陰符經》雲:“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故制之以至靜之道”,丹經有云:“其靜曰元神,其動曰真意”。

修煉之士,使此後天紛芸變化之各種識神歸於寂然不動之元神,使後天粗短、急促、間斷之呼吸歸於細長連續無滯之真息,使形體不再奔忙勞累,歸於靜養休息之狀態。如是神亦歸於身,氣亦歸於身,神氣形渾同一體,歸於吾未生之前的“形態”,神氣相抱,不分彼此,化為一氣,於吾之祖氣想吸相連相應,則玄牝立焉,玄關成矣。動靜合一,情性合一,性命合一。

第三節天地人三者的關係

何謂天,渾萬物而為一者曰天;分萬物而為二者曰地;合萬物而為三者曰人。天乃無形之天,地乃有實之地,人乃陰陽相間之人,人本於地而生於天,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人身之氣候亦同於天地氣候之規律,故《陰符經》有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理即地理,人心即天地之心,天機應於人機,人機反於天地之機,人身之真造化,無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凡人不能直接察之,唯道人知之,天地之冬至,必應於人身之冬至,天地之夏至必應於人身之夏至,凡人後知之,故稱後天,道人先覺之,故曰先天。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層次,則人身內外之精氣之運化規律無不具一定之韻律而與天地氣候真訊息相契,合符一定的執行規跡和運化內景。否則,說明煉已不純,心性未清。又如,上半月,人之無形氣機趨於旺盛,此時應上弦月逐漸明朗、圓滿,在此一階段,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寶月一樣,逐漸明朗、清醒,精神也振奮起來,而下弦月則反之,人之氣機和本性易入混濁和衰減,其中玄妙雖言語難說之,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覺之,故丹經有云:“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煉已精純,性地極其潔淨,就如天上無一絲雲,而一輪明月常懸空中,無形無相之真氣候自得之,不假絲毫作為矣,就怕人“人心不死”,而“道心難生”。又如太陽之週期變化,太陽系之黃道應於人身之黃道,天地將雨未雨,將雷未雷之氳氤氣象亦有合於人身之氤氳氣機,天地有“子”時,人身亦有“子”時,此天人之機的相應,不差毫髮,人身一“小天地”也,真能達到天人合一之極則,行者將與天地之情,天地之精神相往來,完全超乎後天凡俗之情,莊子曰:“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最後,悟通天心即人心,人心亦能改變天地,不在五行,不受陰陽支配,更能提契天地,把握陰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第四節清靜總論

中華丹道雖說異常玄妙而神秘,但總括所有精深內涵,亦不過“恬淡虛無,清靜自然”這八個字而已,無甚奇異所說,行者果能把此八字理解透徹,且行之極細極微處,則還丹易於反掌,可惜大多世人不知此理,以為越奇越玄,則越為上乘法訣,誰知大道至簡至易,杏林真人云:“其口訣不過半句,驗證不過片響”,大道貴簡,忌煩。《老子》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丹道於迷者欲修欲繁難,對悟者,越煉越易,乃至無法無修,完全的無為。最上乘丹法,簡單圓融,以一貴之,此“一者”、清靜也。天仙口訣有云“徹始徹終,唯無念”。所謂“火候”之說,其實是針對後天而言,先天本無“火候”,“一意精純”即為火候之真口訣,又有所謂“微細火候”之說乃是針對每個人在不同之時,不同之地等,所現內景之不同設論說,從行者所生“內景”之情形而確定行者之後天中哪一方面或哪一步未煉至精純,對症下藥,以方治病,治後天之病,使之“清靜”而已。故古仙有云:“還丹容易,煉已最難”,此“已”即“恬淡虛無,清靜自然”也,行者果得清靜,則下元自無漏失而返還童體,行者果得“虛無”,自然真陽時生,天地之氣時歸身中,不結丹,而丹自結也。能恬淡自入虛無,能時入虛無,“心”自易清靜,心得清靜,自合於自然,功修完全不假入為。

第五節丹道命功與性功之異同

丹道之命功在於煉氣,屬有為之法,最後歸於無為自然,雖曰無為,實亦有作,丹經雲:“無為也有功夫在”。性功主於清靜,以養為主,所謂靜能生氣,性功首先需止念,最後忘我,無我歸入“虛無”。命功主“動”,心神、心意必參入“氣之運化”中,先以意隨氣,再以意領氣,最後意即炁,炁即意,性功基本屬於靜功之道,須行者自悟,方可全明,非師能授。命功則必需師傳,否則,恐有大患,命功有極限,真胎息者為命功之極,性功無限,丹經雲:“煉已無限”。

但是,靜中自有動機,靜到極處,心有大動,況且無靜無以察動,無以制動,命中含有我之真性,煉性之時,即是煉命。煉氣之時,行者必須一心一意,不可有遊絲雜念,故需行者靜功達到精深之地步,方可做到一心一意,所謂:“一靈獨存”,行者煉氣,行氣之時,因歷劫以來所累之各種積習使得出現種種雜精和凡氣等,如果行者性功不精純,則不易分清誰是凡精雜氣,誰是先天真氣,以至認假為真,禍及本命靈根,氣動,而心不動,方才為真功,氣行即神行,純以神行氣,而非意識行焉,此種層次,需行者修行到處,方可明白何謂“神行”。氣動之時,行者心性不安定而飛揚散亂,雜念眾生,則其氣迅速變濁,不可得也。甚或連本帶利一齊為天地所奪。又,命者,代表人的方面;性者,人的精神方面,丹經雲:“神依形存”。丹道的任何修煉皆離不開肉身,性無命不存,命無性無主,只有一具殭屍而已,誰看見頑石死屍能自覺修成而得道者,但是反過來,離開肉身談修煉只一個無居遊魂,無所憑依,皆為虛妄。只修性不修命,一則修證無據,二則慾念難伏,降伏慾念沒有把握,只修命不修性,猶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從人出生起,人之精神和皆是相連在一起的,在某種程度上相比較而言,是先有命,後才有精神,如嬰兒初生時,是先呼吸大哭一聲),漸次才有了意識精神,故丹道修煉,對大多數人說,命功重要,命功有限,性功無限,需先做到長生,才能功德圓滿,才能了性,生命有限,急需延我之命,才能了性完滿。如專做性功,性未煉成,命已不存,修行到頭一場空。

大道不拘於有形無形,物物皆含道性,有即無,無即有。丹道修煉就是將此玄妙無形之“道”修煉成有形“靈感”之丹。所謂“形神俱妙”也。何況,仙貴有形,故需性命雙修,而以命為重要。先做到肉身長久而不壞,方可再談“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總之丹道命功之極則為胎息,果達真胎息之層次,則後天之命已了,以後只需入於先天中搜求和體悟即可,到此,全為性功,功修全不假人為,全為天行。

第六節口訣中之口訣——元神與真意

元神者,吾人之性體,為有中之無,無中妙有。當天地人物未分這時,混混沌沌,無任何憑跡與因緣可尋找,無觀察者,更無被觀察者,動靜俱無,陰陽未分,忽偶感而“動”,自混沌中憑空一驚一跳,而生出一“覺”,此即為先天真覺元神也,此一覺即是天地人物的真主宰。此一“靈覺元神”前無所依,後無所靠,非因緣合和而生,乃無微不透遍一切處,光光淨淨,照耀萬有之本性靈光,道書雲:“神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此靈覺元神,故丹經又云:“吾人之性乃虛空一光”。

最新小說: 被聽心聲:宗主請聽我解釋! 我的法寶都是規則系 萬界神算系統 我只想做閒王,你卻讓我守國門? 諸天無敵:開局獲得麒麟臂 最強穿越攻略 開局就是原始部落首領 誅滅萬界魔神 靈融諸天 狂莽之災 刀劍天帝 開局拐跑家族帝兵,老祖急眼了 絕世邪神(邪御天嬌) 聖煌 諸神將臨:我有斬神模擬器 剛降臨龍珠世界,諸天論壇就炸了 我在鬥羅的簽到生活 人定勝天? 全家都是大帝,只有我老實修仙 踏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