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眾臣都是琢磨皇帝心思幾十年的老手,一看他臉上的表情就知道今天還不是童貫的死期。
張克公並不甘心,他連忙出列道:“陛下,童貫身為宣撫使,卻引金兵入境,姑息放縱,以致金軍反目,隨後又棄城而逃,造成河東困局。
其罪大矣,不可不除!
請陛下聖斷,切勿遲疑,免得寒了前線將士與天下百姓之心。”
趙佶若是能殺伐果斷,力除奸臣,大宋也不至於變成今天這樣。
宋軍拉跨,朝堂混亂就是他上位這幾十年的事。
讓他一瞬之間做出改變,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等他認識到錯誤,想要悔改的那一刻,一切就都晚了。
王黻也看出來了趙佶對於童貫有些下不去手。
便出言奏道:“陛下,童貫棄城而逃,確實罪大惡極。
按律理當重處。”
張克公看了一眼王黻,他可沒有覺得王黻會幫自己說話。
這明顯是欲揚先抑,轉折應該馬山就到。
果不其然,王黻隨後又道:“但是童貫也為大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攻西夏,平方臘,滅遼國。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潑天大功。
還請陛下念在童貫曾經功勞的份上,免他一死。
依臣之意,不如將其免官去爵,貶為平民,終生思過,沒有陛下聖旨,不得踏出家門半步。
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絕對不行!這也太便宜他了。他的所作所為,千刀萬剮,死不足惜。
哪有這麼輕易就算了!”
趙佶聽了王黻的方案,明顯有些意動,只是還不好直接下旨。
他又假模假樣的問道:“眾卿以為如何?”
朝堂眾官都是見風使舵的高手。
剛才觀察了一番,立馬就決定順著皇帝的意思說。
“臣等以為,王丞相所言甚是。”
趙佶嘆道:“張愛卿,眾臣都以為王卿的方案好,我看還是不要違逆眾意了。”
張克公還想說什麼,趙佶卻不給他機會。
當時便宣佈退朝。
聖旨隨後下達。
童貫再次保住了狗命。
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過了兩日,趙佶的氣消了。
王黻又向趙佶進言:“陛下,童貫這幾日每天在府中靜思,只覺得對不起陛下。
特寫了一封書信,請陛下看看吧。”
趙佶接過信來,本欲直接撕掉。
但又忍不住心中好奇,於是將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