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宋元襄樊之戰,由西域回回人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發明的配重式拋石機才在我國出現。
這種拋石機也被稱為回回炮。
它用一條鐵鉤固定槓桿。
只要在放炮時移開鐵鉤,配重高高落下,重力就會透過槓桿轉化為石彈的動力。
節省人力,也節省佔地。
這種結構並不複雜,難在思路。
陸陽把思路提供給了湯隆,他便如獲至寶,連續做出了三種不同大小的配重型拋石機。
眼前這種是中型,配重達四千斤,用於投擲一百斤的石彈
只需二十人就能拉動。
槓桿長達五丈多,經試驗,射程達到了一百七十步宋代以左右腳各跨一次稱為一步,一步為一點二米左右)。
這個距離,城牆上的守衛如果有神臂弓,倒是可以夠得到。
可惜,弩箭最大的問題就是穩定性,飛得太遠就不好瞄準。
所以宋軍最少要在一百二十步內開弓,以保證命中率和威力。
而且神臂弓製作方法密不外傳,工序複雜,產量極低。
哪怕是裝備精良的禁軍之中,也只有第一等的弩手才能獲得練習神臂弓的資格。
先前雖然繳獲過數十具,交給湯隆研究以後造出來的複製品確實也比一般的弓弩要厲害不少,但卻遠遠達不到原版那麼離譜的威力。
湯隆也說必須得請一個弓弩院的大匠來才行。
憑他自己是無法將神臂弓完美復原的。
神臂弓如此稀少。
陸陽甚至懷疑城牆上一具都沒有。
定炮員站在拋石機前面。
以目測距離,統一交給一個定炮員勘定。
“放!”
張叔夜不知道為什麼,但他只覺得城牆上並不安全。
“快,快下城。”
他的兩個兒子不敢多言,跟著張叔夜就下了城牆。
三人剛一落腳。
只聽見“轟隆”一聲巨響。
頓時碎石木屑滿天亂飛。
濺射下來的塵土弄得父子三人在女牆旁邊都灰頭土臉。
張仲熊下意識的撲到父親身上保護。
一塊碎石砸在了他的手臂上,火辣辣的疼。
再一回頭,卻見那城樓的牆面上赫然出現了一個五六尺闊的大洞。
上面的承重吱呀吱呀的只想落下來。
“梁山賊寇怎麼會有這種東西,不需要人拉的拋石機。”
張伯奮見父親眼神震驚的盯著那個大洞,連忙叫兄弟一起攙起父親。
兩人一人一邊架著張叔夜的手臂飛快跑下了城牆。
喜歡水滸真說請大家收藏:()水滸真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