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有了少府匠人們的配合,息禾很快就準備好了給奴隸破土的農具。
她按照畫好的施工圖紙合理安排人手,讓他們在指定的位置同時動工,進行挖溝建渠。
這個是個辛苦活,好在這些奴隸還算聽話,倒是沒有像那幫匠人一樣給她搞出什麼么蛾子。
緊接著,少府的匠人們開始打造水車的配件。
水車只有輪軸需要用鐵,增加其承受力,汲水的骨架和葉片都是木質材料,對於少府這些老練的匠人們而言,做起來並不難,事情便在息禾把控下有序推進。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七月,入秋,也就是匈奴侵擾邊境最猖獗的時候。
息禾記得在這一年四月時,匈奴右賢王就曾因為大漢奪走河套地區將其建造成朔方城而心生怨恨,於是派出匈奴士兵南下為寇,大肆侵擾朔方城的百姓。
匈奴騎兵在朔方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得朔方城的百姓不得安寧。在此期間,匈奴在朔方城殺了幾千平民,手段殘忍至極。
右賢王營造了一種今年便要大舉南下進攻中原的姿態,匈奴與大漢之間的局勢變得緊張了起來。
息禾之前生活在和平時代,華夏又是國際上的大國,自身腰桿硬,以前從未感受到被鄰國武力壓制的屈辱。
而此時,她驟然明白了劉徹為何明知道打仗燒錢,卻還是執著於返攻匈奴。
泱泱大國,豈能卑躬屈膝。
更何況,邊境的百姓現在生命財産都沒有保證,而邊境外的百姓,他們亦是帝王的子民,焉能放棄?
正因如此,入秋後,朝堂上便時刻注意著匈奴騎兵的動向。
息禾不在邊境,加上如今身份低微,倒是不關注什麼朝堂大事,只想盡快將旱地改造成良田,因此日日不敢鬆懈。
時間很快就到了七月下旬,秋收結束,水利工程也快到了收尾的階段。奴隸們藉助息禾提供的工具,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便已經將溝渠挖好鋪平,只等水車搭建好,將能將水引入溝渠。
秋天雨水少,渭水河水位下移,正方便基臺的搭建。
要將巨大的水車建成,基臺很很重要,而只要基臺搭建成功,便到了最後一步——水車配件組裝。
因此,基臺的搭建花費了數日。
元朔四年七月二十八,天氣甚好,日子吉利。見基臺已經搭建好,息禾便指揮著匠人,將水車用來汲水的葉片一片片組裝在骨架上。
水車的葉片很大,本應該需要六個人才能抬起來,息禾用槓桿原理做了吊車,只要繫結葉片兩頭,兩個人就能將葉片拉起來,且還沒有那麼費力。
因現下農忙已過,渭水河畔有不少的農戶從未見過這樣的大物件,看見匠人們在組裝水車,便都跑來看熱鬧。
“這是做什麼?”
“不曉得咧。”
他們從沒有見過這東西,也不知道這叫什麼,是用來幹什麼的。
這時有一個知情人道:“我聽說這物件叫做水車,能讓水自動灌溉農田,還能將遠離水源的旱地改造成田地,少府的匠人這個月都在挖溝建渠,你們又不是沒瞧見。”
作為跟莊稼打交道的農戶,他們最是知道灌溉農田的苦。
到了時節天若是下雨還好,若是不下雨,天旱便要去河邊挑水灌溉農田,那可是一個極為消耗體力的活計。可農戶就是靠天靠地吃飯的,若是沒下雨,也沒力氣挑水灌溉農田,莊稼鐵定旱死,那接下來的日子可就過得艱難了。
每年又不是沒有被餓死的人。
因此有人驚疑道:“讓水自動灌溉農田,還要將旱地改造成田地,怎麼可能咧?”
又有人附和:“這是痴人說夢啊。”
這些農戶口中說著不信,但目光卻牢牢的盯著組裝的水車的匠人們,心裡卻已經期待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