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秦淮登上了官方報紙的專欄。
標題醒目。
這是文化藝術策略上的大事,不能敷衍。
同時,許許多多的新聞網站也將文化部的最新公示懸掛在首頁。
因為秦淮幾乎神龍見首不見尾不見尾,素材很少,所以後面貼的資料圖片都是從紀錄片中擷取的高畫質帥照。
這些圖片放出來頓時驚豔了一群網友。
那種驚豔並非膚淺的因為秦淮的顏值。
而是被秦淮身上眉眼間那股‘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底蘊點亮了瞳孔。
硬朗的五官輪廓,灼灼有神的眼睛,第一印象便是這位少年身上閃著光芒。
用辛棄疾的話說便是: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於是,新聞下面的評論漸漸增多。
有好奇詢問這是誰的,為什麼之前聞所未聞。
畢竟秦淮一向低調,不關心這一行,幾乎聽不到半點風聲。
既然有萌新小白,便會有科普君,很多科普把秦淮的作品搬運了過來。
看得這些科普,許多網友開始記下這位氣質明亮的青年。
秦淮在普通民眾中的知名度慢慢提升著……
但秦淮本人並未關注這些瑣事,也沒用趁著熱度炒作一波的打算——完全沒那個閒工夫。
如果他想出名,早在核舟出現時,就能炒得沸沸揚揚,家喻戶曉了。
可秦淮的目的從來不是出名。
他的心裡只有藝術。
正如季羨林所說:我這輩子別無他求,只想多學幾項技藝,同全國各地的守藝人打交道。
——正經臉。
如今,太極圖玉雕被吹爆,誹謗誣衊不攻自破,秦淮只是被動的露了一次臉,便迅速開啟了閉關之旅。
……
……
書房內。
秦淮在多寶閣前矗立了整整兩個小時。
期間,他將一塊塊木料取下,雙手託舉起來,放到眼前仔細觀察,神態虔誠的好似在和它們交流。
“木,冒也。
冒地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