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老先生打電話,應該是說上次找學生的事情?
應該是了。
一個多月前,秦淮想要給業內同行一些幫助,所以準備找一些有天賦的年輕雕刻師,傳播一下自己的理念。
當然核雕、玉雕師都可以,其它雕刻諸如蛋雕,蓮雕,牙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都行,反正雕刻理念是共同的。
對於這些本該屬於私貨的東西,秦淮其實是不介意與他們分享的。
儘管自古而來就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但秦淮不這麼認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桃李滿天下不是更好的體驗嗎?
像閻老先生,須老先生,他們都教過二三十屆學生,這些學生帶著他們的理念繼續奮鬥。
如今功成名就,這些學生對閻老先生和須老先生尊尊敬敬,連帶著兩位老先生的後輩,都禮讓三分。
無形之中,遍地人脈。
這是其一。
其二,人一生很短的,不過百年,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技藝能帶到哪裡去?
只有傳承下去,才能久遠,才能帶來超高的附加價值。
如果孔子沒有教出一批徒弟,他能在後世被吹上神壇?
無論從哪方面看,敝帚自珍都對自己沒有好處。
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超級學神的錢學森在回憶錄曾記載一件趣事:
‘我在麻省理工求學時,導師往往將所掌握的最頂尖研究都教給學生。
我感到疑惑,跑去詢問導師:‘你把全部的研究抖出來,不害怕學生超過你嗎?‘
導師聞言,不可置信的愣了片刻,爾後哈哈大笑:‘害怕?等學生們把這些研究吃透了,我又有了新發現。
而且,學生研究透徹了,反過來還能給我啟示與靈感。為什麼害怕?’
後來,錢學森在回憶中總結這一段求學之旅:
我的導師以及整個麻省理工的導師都如此自信,連帶著每一個學生都自信心膨脹,他們在科學研究、學術研究上近乎狂熱。
形成了一種互相扶持,互相分享成果,又不忘你追我趕的研究氛圍。
也正是這種研究氛圍,才造就了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大學。
……
當然,這些都是秦淮眨眼間的心路,他下一刻便摁下接聽鍵。
須老先生沒有絲毫的客套話:“秦淮啊,開門迎客。”
“嗯?”
秦淮露出疑惑的神情,沒反應過來,開門迎客是什麼意思?
“我們就在你家門口,快下來。”
聽得須老先生的補充,秦淮這才恍然,轉身直接把商雅從木梯上抱下來。
——畫面很有愛,商雅小心的抱住秦淮腦袋,雙腿微屈,柔軟的身體全部貼在秦淮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