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到的地方。”殷若拙帶著她再吃一次久違的站在了那個城牆上面,俯視著下面的芸芸眾生。
“你覺得他們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殷若拙步步緊逼。
當年的那些人,因為林青兒的幫助,確實走出了困境。
有些人在做生意而賺了大錢,大魚大肉。
也有人努力耕種,種出來的糧食足夠養活一家人。
可也有些人爛泥扶不上牆,等林青兒給的錢花光了之後,又恢復了老樣子,混吃等死。
但一層不變的是。
城牆下面依舊躺著和當年沒什麼變化的人數。
有的人從人堆中走了出去,也有些人加入了進來。
她明白了殷若拙的險惡用心,倔強的反駁著:“至少當初的那些人經過我的幫助而有所改變,過上了好日子。”
“嗯,你辛苦了。”
殷若拙並沒有抹殺她的作用,也沒有否認她的功績。
兩人再次踏上了路途。
同一條路線,時隔多年以後再次出發。
所見、所聞、所感,讓她一顆心都跌倒了谷底。
“我這些年的辛苦都是為了什麼?”喃喃自語。
當她發現無論她怎麼怎麼努力,卻什麼也改變不了的時候,就已經在崩潰的邊緣了。
有些人,有些事,總是在週而復始的發生,林青兒做的,只不過是改變了那極小的一部分人而已。
“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慾以觀其妙。”
人們無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是在這一定的目的性去做,換而言之,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每個人心裡都在帶著“欲”,而以自己已有的見識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本就不公正,那並不是真正的對錯,而是人類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規定的對錯。
而人類自己的認知就一定的符合天地至理嗎?
人們在觀“道”之時也是有“欲”的,既然帶著“欲”那就不可能真正的觀察到“道”的存在,也就談不上悟“道”。
只有當放下了,才能沒有偏執,沒有牴觸,只有容納和接受。
這樣,才能將觀察著融入道中。
同於道,最後悟道。
林青兒因為身份的緣故,所以早就在內心裡給自己圈定了一個界限、準則。
那就是,自己要幫助世人,拯救大地,拯救芸芸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