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真的有這個可能。.d.陛下都已經開口了,那他就派人去朝那個方向找找。能找到月兒也好,將人帶回來,免得惦記了。
長史人大領命,下去派人找回昌平公主,順便找找到底是誰在背後坑他們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現在很鬱悶啊。早知道他就應該聽長史大人的話,凡事低調,就不應該去那一次涼州。
他也有點怨涼州刺史,肅帝不提,他也是沒多想。現在想想更是懊惱,他堂堂一個太子怎麼就輕易的著了涼州刺史的道兒了。
他喝醉了,就應該由自己的侍衛送著回驛館才對,怎麼就糊里糊塗的留在了刺史府。辦了荒唐事。還被人家府裡的婆子丫鬟的堵了一個正著。
“去將那日跟隨在本王身邊的侍衛們都叫來。”太子殿下也不是完全沒腦子的,只是這些日子他過的太順了,於是就忘記了一切本來就該牢牢遵循的事情。
人在得意忘形的時候,是極其容易犯錯的。圍臺吉亡。
現在的太子殿下吃了自己父皇的一頓排頭。也開始痛定思痛起來。
最最要做的事情,就是清理一下那些不聽他話的侍衛們,這太子東宮雖然在皇宮裡面,畢竟也是以太子之名為冠的。要是這裡全是陛下的眼線,那他還怎麼辦事?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先肅清一下自己的身周,父皇的眼線雖然不能全數驅趕,至少也要做到心裡有數才是。
太子殿下被罰了,朝野又是震動了起來。
涼州那邊也是忐忑不安的,他們本來就是想為自己的未來鋪路的,但是前太子的時間才剛剛落幕,現任太子就又被罰東宮閉門思過,陛下的心思未免也太有點讓人難以捉摸了。
陛下收回了政事之後,哪裡還有什麼心思去管這些事情。
他每天粗略的將這些事情分一分,凡是涉及到民生的,他索性將熙貴妃叫了過來,讓她幫忙看著處理。反正楚家是專營著全大齊的糧食。這種民以食為天的事情不給熙貴妃給誰?給他老丈人?他可信不過。
熙貴妃本著後宮不參政這一條,硬是給拒絕了。這就叫肅帝更加的信賴熙貴妃。
與前皇后比起來,熙貴妃更加的妥帖,肅帝想著,你拒絕是因為朕沒給你皇后之位,那好,朕就給你一個皇后的位置,反正原本他就有這個心了,只是礙於前皇后才死不久,熙貴妃之前也只是熙妃,一下子連升,難免讓楚家嬌縱了。
於是肅帝就很快的下了一道聖旨,封熙貴妃為惠誠皇后,熙貴妃娘娘終於坐上了皇后的寶座。
封后的大典在新任皇后的建議下倒是從簡了,只是簡單的拜了宗廟,授了金冊和金銀,日子也是肅帝撞的,都沒讓禮部去選。對於如此草率的封后大典,朝中人也是眾說紛紜。
陛下這也太趕了點。
陛下太任性,其他人也不好說什麼,只能瞧著。
楚家人的地位自然就又高了一些。
肅帝之所以這麼趕也是為了他的修道大業。
現在他腦子裡面只有修道才是正經事情,其他的一切最好都別來煩他。
他最近覺得自己的身體有點不好。
開始以為是金丹出了點問題。
他將金丹停了一鎮子,服用了太醫院開出來的藥,但是太醫院的藥讓他的感覺更加的不好,整日恍恍惚惚的。
而且太醫院那麼多醫生,對他所患之病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肅帝一怒,差點砍了太醫院一大半的太醫,搞的現在太醫們只要一聽是雲霄宮,陛下傳召,一個個的如喪考妣一樣。其實嚴謹是隱約覺得陛下的病或許與那些所謂金丹有關,有這種觀點的太醫也不止他一個,在太醫院裡面能做到醫正的位置的,又有哪一個是草包庸醫呢。
前有一個吳醫正提出這種看法了,他提的十分的委婉,陛下就十分的震怒,那些金丹他都找人驗過,而且天誠聖人也陪著他一起吃,若是金丹有問題,那就是天誠聖人也有問題?
天誠聖人現在在肅帝的心目之中不茨於就是神仙一樣的存在,誰敢在陛下的面前說他半個不字,那簡直就是陛下的仇敵。
天誠聖人在肅帝雷霆大發,怒罵吳醫正的時候,走出來,輕飄飄的說了一句,”陛下息怒,吳醫正看起來印堂發黑。”
吳醫正也是一頭一頭的汗在冒著,他被陛下罵的狗血淋頭,可不就是印堂發黑嗎?還用得著這個神棍說什麼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