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威脅,洛陽再次陷入了大生產的熱潮。
李壞借鑑後世的經驗,在兵團內採取按勞分配的模式,男女老幼的興致很高。
李將軍給地給種子,使多少力氣就能換回多少口糧,這在其他地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壞答應所有的百姓,待到收穫季節,只需繳納一些糧食給官府,剩下的都歸他們。
周邊不少百姓都湧入了洛陽,加入生產兵團。
生產平團也從原來的十幾個擴大為二十幾個。
這些百姓也不是空著手進來的,他們把自己的家當都帶來了,李壞也讓人按照每個家庭貢獻的農具耕牛換算他們最後應得的糧食。
如此一來,生產兵團的規模越來越多,老百姓們的興致也越來越高漲。
大家也知道目前是困難階段,糧食嚴重不足,還要分出一部分來當糧種。但也沒有任何人抱怨什麼。
眼下週邊都在打仗,唯獨洛陽周邊獨享太平,能在這亂世之中保住一家的小命,不受兵匪之禍,他們還抱怨什麼?
沒有糧食,他們就用野菜熬粥。
沒有耕牛,他們就要人拉人耕。
反正一些能夠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會解決,就算是不能解決,他們也想辦法解決。
人多力量大,那些無主的荒地也得到了開墾,那些無人光顧的貧瘠山田也被種滿了糧食和蔬菜。
負責屯田的棗祗笑道合不攏嘴。
照此速度下去,不用一年,洛陽的糧食就能自給自足,還能養活近百萬百姓。
……
洛陽火熱的景象讓李壞十分的滿意。
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其實對於生產兵團,洛陽內部一直有不同的意見。
李壞的建議是把土地集中起來,劃分給各個軍團耕種,以軍團為單位生產。
但也有人認為,應該把地分給所有的百姓,按照家庭為單位耕種。
因為按照家庭來耕種的話,效率會更高。
李壞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這個時代,生產力並不發達,以家庭為單位耕種效率太低下了。
人多力量大!
一個家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整個兵團面前根本不算什麼。
所以他才力排眾議,建立了兵團生產模式。
才實施了一段時間,李壞就知道自己對了。
這種集體模式更適合洛陽的現狀。
短短的時間,洛陽的生產就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
這讓那些之前反對兵團制的人都乖乖的閉上了嘴巴。
“將軍此舉聞所未聞,卻是治病良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