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年多的建造,兩艘兩千噸木船終於下水,吳歡的航海時代來了,這樣重大的事情,他不能不參加!
在別人眼裡,這是巨船,吳歡眼睛裡這連漁船都不算。為遠征美洲,沒有辦法才上馬的。
這船不像有過的任何一艘船,這是吳歡自己設計的。7根超高的桅杆,這桅杆原本是木製的,吳歡在視察的時候,發現桅杆受木材影響很大,於是他就建議用鋼製桅杆。
鋼製桅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桅杆可以用空心的鋼管,這樣重量和木頭相差無幾,而承受力比木製的好上太多。
桅杆的高度不再受材料的限制,完全可以做個30米,40米高的,但船工們是不敢這樣做。7根桅杆,3根主桅杆高15米,其他的4根都是10米的。
高強度的桅杆,就可以安裝大面積的帆布。吳歡採用的硬帆,原因很簡單,操控簡單,需要人手少。而且這些船工都非常熟悉,基本不用太多的訓練,就可以熟悉船隻。
為減少風帆的重量,快速的升帆,落帆的速度,採用的是分段式風帆。就是在15米高的桅杆上,把風帆分成5節。用繩索控制,一起升一起降,不要像其他帆船一整塊的。
當然升帆落帆,都有固定甲板上的絞盤操作。兩人就可以輕鬆的轉動絞盤上的手柄,收放風帆。改變方向也是,桅杆是固定在軸承上的,上面裝有齒輪,轉動控制好裝置,就可以改變整個風帆的方向。
中間是煙囪,他的高度比桅杆還要高點。這是蒸汽機,逆風的時候使用,每艘船上都裝有4臺三脹式蒸汽。裝在這兩艘船上,只要目的還是試驗,否則怎麼安心安裝到鋼鐵戰艦上?
其實硬帆在逆風中也可以航行的,所以這蒸汽機只能在無風中使用,差不多是雞肋。
船體是尖底的,船艙還有幾十個隔水倉,防止擱淺時,底板破裂造成沉船。
船尾是平的,遠處看去像是被人咬去一大段。這是利用渦流,增加船速和減少能源消耗。
一系列先進的設計,讓那些造船的老船工,非常無語,特別是平整船尾,更讓他們無法理解。多出一段不是可以裝更多貨物和人員麼?建造還更加的複雜。
他們沒有少抱怨,想更改設計,和吳歡理論。吳歡知道解釋不清楚,讓老船工做了兩個模型,在水塘裡測試,結果讓老船工更加不接受,因為模型在水塘上的試驗沒有多少差異。
其實也是,池塘那麼小,能測試出差異來才有鬼!當時誰都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
吳歡是倔強的人,他不會向這些老船工們妥協,還是依照要求設計建造。
對吳歡來說,整艘船的最難的還是密封性。準確的說,是螺旋槳的軸,因為沒有橡膠,使用的是上等的牛皮,但還是有水漏進去。量雖然不大,但卻是非常的煩人,需要一個人照看著。
大船下水,掀起很大的浪花,左右搖晃兩下穩穩的立在遼河口。
從營州調回來的海軍正式接管這兩艘軍艦。劉靖非常的激動,這和他以前的船,根本就兩回事。
劉靖搓著手來到吳歡身邊問道:“總司令,這兩艘太少了點吧?”
吳歡看了一眼嬉皮笑臉的劉靖問道:“你要幾艘?”
劉靖想想說道:“怎麼也要6艘吧!”
吳歡:“說說為什麼要6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