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歡再不去管老人,老人自己老老實實的站一邊學,他怎麼願意錯過學一門手藝的機會?
義烏拉麵的過程有點複雜,和麵,醒面,切條,搓條,上油,醒面,然後才拉麵。義烏的拉麵最有特色的還是各種配料,肉絲,千張,醤排,大排,牛雜,等等,幾乎是一種配料,就是一種口味。
面和好了,醒面就需要很長時間,吳歡看了一下劉張氏的廚具,都是瓦罐之類的東西,並沒有鐵鍋。
吳歡知道鐵鍋雖然出現很早,但用的人並不多。而且,這時候的鐵鍋技術還很不成熟,自己煮麵條雖然用不到鐵鍋,但炒配料要用一下。而且還有一種面要用鐵鍋的,那就是過鍋面。
過鍋面顧名思義,就是麵條要兩次進鍋,一次煮成半熟,一次徹底煮熟。其實這種面因為太過繁瑣,而被面館拋棄了,只有少數鄉間的小店才會這樣做,因為他們面對的客人少,必須把味道燒好,才能留下挑剔的客人。
吳歡覺得要教就教整套的,繁瑣一點也沒有什麼,過鍋面味道比其他的面種要好的多,多一項技能,這些人也就多一條生計的路。
沒有鍋,可以去打一口。吳歡對劉張氏說道:“你這裡的炊具太少了,我去鐵店打口鍋來,你們在這裡等一下。”
劉張氏聽到吳歡要打鐵鍋,立刻從抱出自己放錢的竹筒,然後把所有的銅錢都倒進布袋,然後塞進懷裡。又拉出裝糙米的布袋,背起來。回頭對自己的丈夫說道:“你看著店,我和師傅去鐵店。”
劉張氏那口袋糙米,估計有70多斤,就那樣扛著,沒有一點吃力的樣子。吳歡想上去替劉張氏扛,看到劉張氏那倔強的臉,也就放棄了。義烏的女人,不,是整個中國的女人都是這樣的,倔強,而吃苦耐勞,
吳歡和劉張氏來到打鐵鋪,看到老者和年輕人在敲打著一個小鐵圈,火星四射。
老者看到吳歡回來,就停下手上的活計,從邊上拿過一個小鐵罐過來說道:“郎君是否這個樣子?”
吳歡接過了仔細看了一下,又掂了掂。這個鐵殼大約半斤重,這壁還是厚了,說道:“這個還是太厚了點,可以再薄一些,這些紋路還可以深一點。”
老者點點頭:“好的!”
吳歡問道:“這個多少一個,20個多久可以打製好?”
老者:“這個6兩,薄一些,估計4兩左右。現在鐵價是48文一斤,一個大約12文,20個一共是240文。就是打製有點難,最快,要明天早上。”
吳歡看看外面的天色,知道今天回不去了,於是說道:“好吧,不過,先幫我打口鍋。”
老者疑惑問道:“鍋?”
吳歡點點頭:“鐵鍋。”
吳歡已經吸取早上說不明白的教訓,從旁邊拿了一個尖頭的鑿子,在地上畫了起來,一邊畫一邊說道:“鍋口徑1尺2寸,鍋柄長5寸。”
吳歡在地上畫還可以,老者也看p的清楚。
老者問道:“郎君要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