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直接在山腳下劃了一大片土地,乃至蔓延到山腰,準備全部種上竹子,形成一大片竹林。
其中以最常見的青竹為主,其他珍惜觀賞竹點綴其間。
有錢好辦事,他在苗木基地下單,第二天,就有卡車駛入養殖場,將竹子送了過來。
各類竹子,張勤購買了兩千多,看似數量很多,但是相比於整個竹林面積而言,其實很稀疏。
張勤更多的,是想以這些竹子為根基,讓竹子生根發芽,第二年長出足夠多的竹子,那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竹園。
這麼多竹子,想要自己種植,根本不可能,所以張勤又拜託父親,在村裡請了些人來種植。
張勤在那裡指揮,說的是口乾舌燥,才告訴眾人,該將這些竹子種植在哪。
他為了竹園也是煞費苦心。這麼多竹子,必須考慮到方方面面。
像是具有經濟價值,需要砍伐的,要放在外圍,便於砍伐。
有較高欣賞價值的,又該栽種在哪裡。
還要留下路徑。竹林講究的就是曲徑通幽嘛,要是連個小路都沒有,怎麼進去欣賞。
這道路,張勤本打算使用汀步路。
就是那種按一定間距佈設石板,使人跨步行走的小路。
時間長了,石塊掩映在草木當中,小徑通幽,質樸自然,別有情趣。
但很快張勤就否定了這個設計。因為實在太操蛋。
石板的出現,無疑劃定了步幅,讓你每一步都必須踩在石板上。
然而每個人的步幅是不一樣的,不可能每一步都踏在石板上。
這就造成了,很多時候,走在上面需要注意腳下石板,走起來跟女孩子走蓮步一樣,必須小心翼翼。
想走快點,邁開大步,越過一塊,踏在另一塊石板上,又步幅太大,容易扯到蛋。
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過操蛋。
話說扯蛋扯蛋,是不是就從這裡來的?
想了半天,張勤決定暫時不鋪設小路,只是留出道路,讓人種竹子,等以後有閒暇再去設計鋪設小路。
到那時他一定會有更好的主意。
同時在竹林中間的位置,留下一片空地。作為日後建設竹屋的所在。
在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映在竹林中,搭建一座美麗別緻的竹樓。
美麗的景緻,讓人恍然如在夢中。
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居住在“竹”樓裡,還吃著“竹”筒飯、喝著“竹”筒酒,真是比神仙還逍遙。
而且張勤並不打算建造普通的竹屋。而是直接使用活的竹子搭建構架。
這種構架不能說沒有,但由於建造困難,很少有人使用。
但如果能建成呢?翠綠翠綠的竹屋,上面還生長著竹子,有著竹葉,不要太好。
而,這是很有可能的。
人們喜歡將大片的竹子稱為“竹林”,這樣的慣性思維,讓大家覺得竹子是樹。
其實竹子是草本植物,更類似於草木,科學劃分上講叫“高大喬木狀禾草類植物”。
它不會像樹木一樣年年生長變粗。
能夠長多粗,在竹筍時就已經確定,竹筍有多粗,竹子就能長多粗。長成竹子之後,不論生長多少年,都不會再變粗。
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