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電影節開幕之前,給選手作品畫好圈子,那可是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流程。
前來參賽的選手,的確可以按照自己所屬的地域圈子進行歸類,但作品之間的尺度,就很難量化把控了。
就拿江火之前的《臥虎藏龍》來說,在參報柏林之時,申報的地域其實是寶島,和取景拍攝地華夏、製片發起地香江、投資方所在地美國,沒有半點關係。
而剛剛提到的,在華夏實地取景拍攝的《消逝的星星》,也是和導演身份掛鉤,歸屬於義大利。
看到這兒,有人或許會以為,參賽作品的歸屬,是根據導演的居住地來劃分的。
但實際上,如果真的有這麼簡單,那就太好了。
九三年,angee帶著《喜宴》參加柏林電影節時,影片的歸屬地就是寶島。
但九六年同樣參報柏林的《理智和情感》,卻劃分到了英國。
去年參加威尼斯的《斷背山》,更是被歸類至了美國。
沒錯,不同電影,區別對待。
但不論如何,這個陣營,都是必須劃分的。
為什麼這麼說?
理由其實很簡單。
為了更好的分豬肉。
很多人都以為,那些入圍參賽的影片,都是放在一起比較的。
但實際上,為了兼顧各地藝術家們的感受,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參賽熱情。
只要作品不是太差,你所要經歷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內鬥!
透過內鬥之後,在將存活下來的作品歸類匯總,進行第二輪投票,角出獎項。
翻看所有a類電影節,仔細研究他們的獲獎名單,你會發現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
亞太圈、歐洲派、好萊塢……
只要這些圈子裡有一部作品拿得出手,必定有人會獲獎。
即便電影節上有一部電影非常的驚豔,也不可能和奧斯卡一樣,包攬絕大多數的榮譽!
甭管獎項的大小,每個地區,必定會獲得一個榮譽!
而且他們還喜歡給熟人頒獎,關係越好,機率越大。
就比如說日本導演河瀨直美,戛納對於她來說,簡直就是自家的後花園。
她每次參加,必定入選,與此同時,就會擠掉一部同區域的電影。
如此一來,便可知曉,地域陣營這玩意,到底有多麼的重要。
《暴雨》是好萊塢電影不假,但江火怎麼算?
若是按照地域劃分,那就是華夏女演員,但按照影片內容來走,則歸屬於好萊塢。
前者,佔用的是華夏的名額,又或者說是亞太圈的名額。
後者,佔用的則是好萊塢的名額。
雖然只是簡單的劃分,對於江火來說,不會有半點干擾,因為她有信心碾壓過去,但對於好萊塢和亞太圈而言,情況則大不一樣。
他們手上也有入圍作品,江火陣營的歸屬,取決於他們該如何拉關係。
“其實——無論主辦方把她放入哪個陣營,對我們來說,沒有半點影響。”
隸屬於迪士尼的光頭還記得上頭是如何吩咐的,說起話來,底氣十足,“不管分進了好萊塢,還是分至了華夏,我都不會頭疼,因為我手頭上的《好萊塢莊園》,不會受到影響。”
“真正對威尼斯感興趣的只有男主本阿弗萊克,其餘的傢伙,都無所謂,他們就是過來湊熱鬧宣傳電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