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文靈的提醒顧潯一改先前的作風,做事倒是真的雷厲風行了起來,顧潯便整理了一番完善了文靈所提的那些法子,才正式在朝堂上提出,這一次顧潯主動出擊,說一不二,不再顧忌百官之言,只冷聲道“朕意已決”。
文武百官都有些意外,但是更多的卻是慌張。
原本在杜仲的刻意安排下,“顧凜”有極高的名聲,但是因為“顧凜”的病,所以“顧凜”做起事來有那麼些不近人情的做法,死的既不是“顧凜”,便想著藉由聲名所向打壓“顧凜”,在朝堂之上為難“顧凜”,讓“顧凜”瞻前顧後,讓百官看看“顧凜”其實並沒有作為一個帝王的仁義。
誰知道現在“顧凜”卻想出縮減宮人,一邊裁掉康毅留在宮中的老人手,一邊向百官籌銀,以銀功“賣”官,偏偏理由又是為了重辦科舉,給予寒門子弟入仕希望,讓人毫無反駁之言。此政策一出,百姓會有怨言嗎?自然不會,他們不僅不會覺得朝廷用這個“賣”官的法子籌銀丟顏面,反而會感恩戴德,皇恩浩蕩,明白國情各家百姓不易,寒門子弟要千辛萬苦湊足盤纏上都赴考,現下卻被告知,墨城已在修築舉子軒,但凡是家境困難的舉子,在這裡都可以得到幫助,這種深入人心的好事兒,多多益善。
更可怕的是,朝堂多年,總有那麼些利慾薰心的官員,想著藉此一步,更上一層樓,多給了銀子,卻怎麼都圓不回謊,一時間牽連出了幾個大臣涉嫌賄賂之舉,多是杜仲爪牙,讓杜仲頭疼了好一陣子。
不過這些都是之後所發生的事情。
七月有一個節日,在齊國被稱為七夕,在晉國被稱為乞巧。
與齊國不同的是,七夕祈求的是姻緣,多是未出閣的女子祈求能嫁給一個良人,而再晉國被稱為乞巧節,是因為更多的祈求女子心靈手巧,勤勞能幹。在晉國這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節日,宮中無人告知文靈此事,文靈也是在七月初看書時才知曉,先後在世的時候,每年的乞巧節,都會親自去太廟主持祈福之事,會召集各家臣婦一同前往。
但是因為後宮無主多年,此事被擱淺,後宮中現下也沒有人提醒文靈。
七月初,文靈便下令讓內務府的總管過來彙報宮中的情況,同時為了配合“顧凜”的政策,縮減宮中用度,制定了新的規則,咋一看之下,帝后配合十分默契,一時間後宮中提心吊膽。
“娘娘,張嬤嬤和劉嬤嬤是皇上和榮王的奶嬤嬤,就算皇上要削減後宮用度,可是兩位嬤嬤都是勞苦功高,若是將兩位嬤嬤都趕出宮,那…….”如今的太監總管寧喜聽到文靈要裁的這些人手後臉色都有些僵硬了。
其實文靈也沒有刻意做什麼。
她只是讓寧喜呈報了宮宮人的年齡段,大概猜測了一下,就算是康毅培養的人手應該都有些年齡了。而且按照康毅的那般心機,這宮中能活下來,還能上年紀的,不是有背景,便是康毅的人手,所以現將一批年齡過了三十歲的太監宮人都上了名單,這仔細一算,還真都是康毅的人手,寧喜看了名單壓下了心頭的大慌,試圖說服文靈。
“並不是趕出皇宮。”文靈鄭重道,“兩位嬤嬤都是功勞之人,對皇上和榮王都有哺恩,自然是不能趕出皇宮,但是兩位嬤嬤自入宮以來,都忽略了家中之事,如今皇上都已登基,兩位嬤嬤年事也高,便是給一筆銀子給她們,讓她們回家好好的頤養天年,含飴弄孫,如此一來也可說是皇上的恩典。”
若是她沒記錯,她剛入晉宮的時候,便是那位張嬤嬤莫名的說起了她身上的玉佩之事。
那時候她和顧潯的婚事還未公之於眾,那嬤嬤有異。
但是兩位嬤嬤卻又都不能動,所以如今也正好找個適合的由頭,將她們放出宮,否則日後顧潯真的查出兩個嬤嬤為康毅做事,要罰,被有心人傳出去,便又要加個不好的名聲。
“娘娘……說的是……”寧喜毫無半點反駁之言,但是這一次裁製的人手實在是太多,這若是真的裁了出去,那可是一大筆損失,“娘娘,負責採買的李公公聽聞此事倒是有兩句話想要告訴娘娘。”
“說什麼?”文靈問。
“李公公在先帝在世的時候便負責宮中採買,是對接宮外的,之後再由內務府接過來,李公公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李公公是個太監,咱們太監出了宮便是被人所看不起的,李公公在宮內待了這麼多年,希望能夠留在宮中,為皇上和娘娘當牛做馬。”寧喜又道。
文靈看著寧喜,寧喜說是旁人之言,其實不過是想找些由頭一件一件的說給她,讓她思量這些人該不該趕出宮。
“寧喜,你可知宮外雞蛋多少錢一個?”
寧喜不明白文靈這句話的意思,卻也斟酌著回答,“約莫是一文錢一個?”
文靈笑了笑,“是啊,宮外的雞蛋是一文錢一個,但是買過菜的人都知道,若是買的多了,便可能是十文錢十一個雞蛋,一百文錢可以買一百一十五個雞蛋,皇宮每日需要多少雞蛋,作為採買的太監怎會不知道。寧喜,他說太監出宮會被人看不起,可你忘了太監是怎麼入宮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