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縱向殖民地發展思路,就是採用樓房的結構,在地下做一個層層疊疊的殖民地結構。
以列印艙所在的基地為1層,往上為2層,3層,無限延伸;往下為1層、2層、3層,無限延伸。
這個思路相對於將整個殖民地發展成一整個平面,具有諸多的好處。
首先二氧化碳的堆積問題可以得到處理。
只要殖民地是縱向結構,二氧化碳就會自然沉降到殖民地的下層空間,這樣就能保證殖民地上層空間的空氣含量正常。
如果短時間內解決不了二氧化碳的堆積問題,還可以透過開挖下層區域的方式,來容納過多的二氧化碳。
這種方法會大幅度犧牲下層空間的可活動性,但絕對保證了上層空間的空氣質量。
這讓江晟想起一些末日電影,末日電影裡不同等級的人類聚集區好像也都是有著明顯的高度差距。
比如生活在天上的人類過著奢靡的生活,向變成廢墟的地面傾倒垃圾,而地面上的人類只能撿這些垃圾才能活下去。
或者是一輛疾馳在冰雪世界的火車,前車廂的人們總能享受到豐富的物資,越往後的車廂能享受到的資源就越差,到最後一個車廂只剩下吃蟑螂棒了。
這不光是人類階級的差距,同樣也是社會資源傾斜的一種體現。
末日裡的資源有限,只要確定好資源流動的方向,必然會出現犧牲一部分,保證另一部分的情況。
現在這個殖民地的情況雖然還談不上是末日,但對於呼吸自由的地球來說已經是末日了,所以考慮做適當的資源傾斜也是江晟需要做的。
而且如此一來,高溫區如何設定的問題也輕鬆解決了。
既然下層空間是用來堆積過多的二氧化碳的,那麼肯定是不適宜住人的,所以將高溫區設定在下層空間肯定最佳選擇了。
高溫區就是工業區,工業類的建築大部分時候都是自己執行,並不需要複製人來手動操作,複製人需要待在工業區的時間會比較短。
如果是較短時間的憋氣,對於複製人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
江晟曾經計算過複製人在缺氧環境中的憋氣能力,結果出乎意料。
複製人在一邊工作一邊憋氣的情況下,能夠持續工作十二分鐘,然後才會回到有氧氣的地方呼吸!
人類的水下憋氣世界紀錄是二十多分鐘,但那只是待在水下一動不動,而複製人可是在工作當中。
也就是複製人的憋氣能力是比普通人類高很多的。
雖然複製人一個個看起來像是鐵憨憨,但身體素質絕對是超級賽亞人的那種。
所以只要停留時間短暫,工業區的缺氧不對複製人造成太大威脅,頂多就是工作效率慢一些,隔一段時間就要回到有氧的地方呼吸一次。
除了溫度和二氧化碳之外,縱向殖民地建設思路還有其他好處。
結構穩固性,地下殖民地就像是礦洞,要考慮到結構的穩固性。
江晟現在的基地其實就不是很穩固,因為上層天花板只是普通的砂土。
一旦坍塌,自己就相當於給自己挖了個墳墓。
所以江晟必須把所有活動空間的天花板和地面都用磚塊給加固一遍,防止上塌下陷。
假設加固兩個16x3面積的橫向洞穴,就需要16x3x4的磚塊來加固地面和天花板兩層。
就像這樣:
xxxxxxhxxxxxx
————h————
♀♂♀h♀♂♀
————h————
xxxxxxhxxxxxx
但如果採用縱向殖民地建設思路,加固兩個16x3面積的區域只需要16x3x3的磚塊。
就像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