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帥麾下將士多是步兵,配備的是短刀、盾牌、梭標等兵器,西南一帶多山脈,道路崎嶇難行,用短兵刃廝殺的確得心應手!
可是在地勢平坦的遼東地區,與來去如風、慣用長槍硬弩的女真鐵騎對陣,恐怕就難以佔到上風了,此二忌也!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數千裡之遠征,淄重糧草更是重中之重,直接關係到將士們的生死存亡!
可是晚輩入營之時,見軍中糧草車輛卻不多,將士們更是穿單衣、蹬草鞋,有的甚至赤足而行,可見物資極為短缺,此三忌也!
有此兵家三忌,縱然秦帥有精忠報國之心,將士們有奮不顧身之勇,想要戰勝強悍的女真人,只怕也是難如登天一般啊!”
……
李巖的一番話說完,大帳內立刻肅靜下來了,秦良玉以及數十名將校都停止了吃喝,低頭沉思不語!
身為久經沙場的統帥、將領,他們又何嘗不知道,李巖說的句句在理,大軍的確犯了兵家大忌,出征遼東只怕凶多吉少,可是他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啊!
先說地域問題吧,薩爾滸之戰,大明軍隊一敗塗地,遼東以及九邊的精兵強將死傷慘重,一時之間根本來不及補充!
朝廷又急於加強防衛,確保遼東地區不至淪喪,這才抽調了四川、湖廣、江浙等地的兵馬北上!
旨意已下,誰敢抗拒,明知道南兵北上,肯定會水土不服的,也得硬著頭皮出征啊!
再說兵器問題,南方不出產良馬,軍隊均以步兵為主,而以步兵對抗騎兵,本來就處於劣勢,彌補劣勢的最佳辦法,就是大量使用火器了。
大明朝的火器不少,比如紅夷大炮、虎蹲炮、三眼火銃、五雷神機等等,都是威力驚人的大殺器!
問題是,這些個大殺器,朝廷大都裝備給了守衛京師的三大營,以及鎮守九邊的精銳部隊,至於內地的守衛部隊,只能用淘汰下來的殘次品了!
西南土司們的兵馬,獨立性比較強,朝廷是三分利用、七分防備,生怕再出一個楊應龍,再來一場播州之亂,因此上,就連殘次的火器也不肯給予!
出征之前,秦良玉多次上書朝廷,陳述遠征遼東的艱難,以及兵器上的劣勢,希望朝廷多少調撥一些火器,那怕給一兩百杆舊火銃也好啊!
可惜這些奏摺,全都如泥牛入海一般沒了音訊,反倒是催促開拔的旨意接連不斷。
秦良玉沒有辦法,只能帶領八千步兵,手持短兵器,去迎戰裝備精良的女真鐵騎了!
最後是軍餉、糧草的問題,這方面朝廷倒是沒有剋扣,而沒有剋扣的原因,是根本沒發放!
朝廷的財政本就困難,靠著加徵田賦弄了點錢,既要維持朝廷的日常運轉,又要保證皇室的開支、文武百官的俸祿,以及邊軍的軍餉,早已是捉襟見肘了。
因此上,只給了秦良玉一道旨意,讓其自行籌措錢糧,以保證大軍征戰之用!
問題是,秦良玉又不是財神爺轉世,去那裡籌措錢糧呢?
西南地區落後,出產十分有限,河南又在鬧旱災,百姓們流離失所,餓死者不計其數,那裡還有錢糧可徵啊?
如今八千將士,一天只能喝兩頓稀粥了,餓的走路都沒力氣,更別提上陣廝殺了,而且營中糧草所剩無幾,再過上些日子,只怕稀粥都喝不上了!
“李公子所言,的確句句在理,可惜本帥身為軍人,保家衛國職責所在,明知其不可為,也不得不勉強為之啊……薛小友,你又有什麼高見呢?”
“回稟秦帥,晚輩沒有什麼高見,不過卻有兩個笨辦法,或許能解決一些問題!”
“哦,小友速速道來!”
提出問題,並不算本事,能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想出解決的辦法,那才是真本事呢!
喜歡明末第一梟雄請大家收藏:()明末第一梟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