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是牛皮紙的,非常結實,上面寫著:‘王氏子孫,謹慎拆啟’的字樣,看紙張和墨跡的顏色,應該存放很長時間了。
薛羽把信封拆開,從中掏出兩樣東西:一枚直角扇形銅片,巴掌大小,半分薄厚,一面刻著古怪的紋路,像是線條,又像是圖案,另一面刻著個‘福’字!
另有十幾張信紙,密密麻麻的寫滿了蠅頭小楷。
薛羽藉著月光,認真的觀看了一遍,終於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真不是一般的複雜,也不是一般的離奇呢!
寫這封書信的人,名叫王林,是王大虎的祖上,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生前做過錦衣衛千戶,可惜在歷史上沒啥名氣,也沒做過驚天動地的事情!
不過王林有個叔父,卻是大名鼎鼎、婦孺皆知,就是大明朝第一位權閹王振!
王振,山西大同府蔚州人氏,本是一個落魄秀才,靠著教私塾為生,曾經多次參加科舉,可惜自身學問一般,全都名落孫山了。
這位也挺有性格的,眼見科舉之路走不通了,又不甘於一輩子平庸,於是咬咬牙、狠狠心,揮刀閹了自己,報名入宮當太監去了,試圖另闖一條路出來!
人就是這樣,只要找對了方向,肯定能混出名堂的!
別看王振讀書不行,卻是個當太監的好材料,憑著察顏觀色、兩面三刀的本領,很快獲得了當時的皇太子朱祁鎮的寵信,二人形影不離,情同父子一般!
等到朱祁鎮繼位之後,破格提拔王振做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內庭太監之首,執掌批紅大權),大小事情更是言聽計從!
王振就此抖起來了,勾結內外、培植黨羽,把持朝政、為所欲為,成為了大明朝第一位權閹,其權勢不在秦朝的趙高、或者唐朝的李輔國之下,文武公卿畏其權勢,都稱之為翁父!
有道是一人成仙,雞犬升天,王振權傾天下,自然要照顧下家裡人了,任命堂侄王山為錦衣衛同知,從三品高官,其餘四表弟、七大姑、八大姨的,也都安排了顯赫官職!
王林是王振的二堂侄,為人木訥,粗通文墨,沒啥大本領、也沒啥大野心,不願擔任高官要職,於是做了一個有職無權的錦衣衛千戶,每天就是吃喝玩樂混日子。
到了這一步,王振的人生達到了巔峰,如果以後他老老實實在皇宮裡待著,雖然有很多人恨他,卻沒人能奈何他,在皇帝的護佑下,享受一世榮華富貴不成問題!
很可惜,人心沒有滿足的時候,在得到榮華富貴之後,王振有了更高的追求:建功立業、留名青史!
而歷史之神,恰好給了他這麼一個機會!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拉部首領也先率領五萬人馬南下,入侵明朝邊境各處,兵鋒直指宣府、大同!
王振為了撈取軍功,不顧文武百官的強烈反對,慫恿英宗皇帝御駕親征,自己則隨軍同行,並掌握了實際指揮權,試圖打敗瓦拉軍隊,建立一番豐功偉業!
問題是,王振玩玩陰謀還可以,排兵佈陣就不行了,因為他的胡亂指揮,土木堡之戰,二十萬明軍全軍覆滅,英宗皇帝當了俘虜,閣臣曹鼐、張益,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野……共計數十位重臣死難,朝廷英才為之一空!
罪魁禍首王振,也在亂軍之中,被人用鐵錘砸碎了腦袋!
土木堡之變以後,為了不受瓦拉人的脅迫,擺脫政治上的被動,于謙等大臣擁立了明英宗的異母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景泰帝!
景泰帝登基之後,立刻進行政治大清算,處置了王振的黨羽們,至於王振家族成員,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處斬,並沒收全部家產。
大難臨頭之際,別人全都掉了腦袋,反倒是一向木訥的王林,提前預感到大事不妙,悄悄的溜之大吉了!
而且王林知道,朝廷一定會發下海捕公文,滿天下的捉拿自己,自己逃到那裡也不安全!
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燈下黑’的原理,就在離京城不遠的河間府定居下來,甚至連名字都沒換,居然真的平安過關了,之後又娶妻生子,一直活到了八十歲!
之前的銀腰牌、飛魚服,都是王林當錦衣衛千戶時用過的,正是憑著這點職權,他才能未雨綢繆,提前在河間府弄好了避難所,並弄了一份戶籍,這才巧妙過關的!
金絲軟甲、紫薇軟劍則是王林逃跑之時,從王振府邸裡順出來的,王振則是從皇宮裡順出來的,而它們原來的主人是永樂大帝!
從皇宮裡順東西,還是永樂皇帝的遺物,王振真是膽大包天啊!
另外嗎,信中還提到一件事,王振不但嗜賭成性,還極為的貪財,利用職權之便,遍受賄賂,大肆貪汙,家中財富越來越多,僅金銀珠寶就有六十多庫!
看清楚了,不是六十多箱,也不是六十多車,而是六十多庫,倉庫的庫!
王振生性狡黠,知道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的道理,擔心自己一旦失去權勢,保不住搜刮來的億萬家財,於是藉著大軍出征之際,把這些金銀珠寶裝了一千多車,混在糧草輜重隊伍中,悄悄的運回蔚州老家,找個地方藏匿起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或者說,王振為了偷運這些金銀珠寶,才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又為了隱藏這些金銀珠寶,耽誤了大軍的行動速度,這才導致了土木堡之敗,差點斷送了大明江山!
信中還說了,藏好金銀珠寶之後,王振為了防止洩密,把負責押運的人全部滅口了,又把負責滅口的人也給滅口了。
而後把藏寶地點,刻在了一面銅鏡上,並分成了四片,王振自己儲存一片,餘者交給了幾位血親,作為王氏家族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