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氣氛一直尷尬下去,謝瀅瀅主動講起了涼江村的情況。
赤河從盤龍山山腳流淌而過,水流略微湍急。
途經水源村、桃源村,再經過復興鎮。
復興鎮之後,水流便開始平緩了些。
只是河兩岸還有不少高山。
涼江村,就位於復興鎮下游,在鎮子的河對岸。
大山名為仁友山,最高處恐怕得有兩千來米。
涼江村,位於仁友山半山腰的一處緩坡上。
仁友山上,土地比較貧瘠,且到處都是陡峭的峭壁。
種植農作物很不方便。
也就只有半山腰那個緩坡附近才能種植。
其他地方,基本都是雜柴和竹子。
前幾年,金明劍實地考察後,讓涼江村的村民們將雜柴全部砍掉,並將樹根都挖出來當柴燒。
給他們提供了楠竹的竹種。
村裡大部分人,都種植上了楠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楠竹可以單獨賣,算是竹子中,價值最高的之一了。
質地比較堅韌,不容易破裂。
很多涼蓆和涼墊,都是用楠竹製作而成。
尤其是那種一塊一塊拼接而成的竹塊涼蓆,全部都是用楠竹做的。
楠竹筍也是最具價值的竹筍之一。
我們常常說的冬筍、玉蘭片,都是楠竹的筍。
楠竹筍的生長週期比較長。
冬天,就在地裡生長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會從土裡冒出頭。
冬天埋在地裡那段時間,就叫冬筍。
冬筍細嫩、清脆、鮮香,晚秋那段時間的冬筍,能賣到二三十塊錢一斤。
當然,挖冬筍也是一門技術活。
畢竟冬筍全在地下,憑肉眼根本看不到。
只能用鋤頭,在竹林裡挨著挖。
有經驗的村民,看根據楠竹的長勢和葉子的密度,判斷哪些地方的地下,能生長出冬筍來。
春天,楠竹筍就開始冒出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