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孤身隨楚軍,結果真正出發的時候,最瞭解劉邦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出他把最貼心的人全帶上了。
夏侯嬰、盧綰、周昌、酈商、陳平、周勃……等等等等。
在虞周看來,這些人份量很足,幾乎囊括了劉邦所有的親近者,只有一個倒黴的替死鬼紀信不在其列,領著沛軍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在英布、田儋看來,劉邦帶走的人並不多,他這樣把手下的軍隊扔給別人的行徑簡直是個白痴,如果,如果紀信有什麼三長兩短,這支沛軍就得被人吞吃了改個姓,姓劉的想要再拿回去簡直不可能!
英布看傻子一樣看著劉邦,劉邦笑得像個傻子一樣憨厚,虞周心中已經給英布定了性,這就是個能被劉邦玩一輩子的傻子,足可以玩到死……
各有各的計較,各自心中都有一筆賬,真傻的人和裝傻的人互相道了離別,就各自上路了。
有意思的是,魏豹那種傢伙居然沒跟著人多勢眾的齊王他們去濟陽,而是與劉邦一樣留在了楚軍,也不知他心裡怎麼想的,要知道魏王咎可就在臨濟城呢!與濟陽之間幾乎伸手就能摸到!
一直到魏豹與陳平說說笑笑的時候,虞周才算把這個問題想通,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陳平的家鄉應該是在陽武戶牖鄉,也就是說他應該算是魏人。
義軍四起之初,此人與魏軍相熟或者曾經投靠過都有這種可能,至於怎麼跑到劉邦麾下這個問題根本不用想,就憑劉邦那張嘴,挖不到別人的牆角反而奇怪。
說到戶牖,濟陽也屬於戶牖邑,劉邦為什麼跟著楚軍也不用想了,陳平不知道當地地形反而奇怪……
“怎麼就沒把他也裝進去呢……”
“子期在嘆什麼?!”
“沒什麼……”
虞周看著遠處的陳平,不知不覺又將心思沉浸其中,這麼走著神還沒掉下戰馬,也算個奇蹟。
要說起當今天下,有三個人挺有意思的,分別是陳餘、張耳還有陳平,為什麼把這三個人單獨放在一起呢?
因為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曾被富人家看中招作女婿,陳餘之前攀交情所說的公乘氏是個富戶,張耳不遑多讓娶了富寡婦,至於陳平那就更厲害了,他的那一位足足嫁了五次,五次均喪夫,這才在第六次被陳平降住……
如果再加上劉邦娶呂雉的經歷,似乎看上去這是個投胎窮小子的最佳時代啊!動不動就有富家女委身下嫁,虞周很是怨念當初項超為什麼不這樣對自己,害的他每次約會都跟做賊似的。
拋開亂七八糟的雜念,再來說說陳平這個人,六出奇計的名頭太過於響亮,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件,便是“當初”范增和項羽反目,那離間計就是陳平出的!
能算計范增的人,夠牛了吧?
陳平不知足,他後來還把韓信也算計了。
有人密報韓信謀反,劉邦的第一反應就是出兵討伐,冷靜下來之後,這老小子也知道自己用兵不是韓信的個兒,頓時就蔫兒了。
這時候,是陳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分析了楚漢兩軍優劣當時韓信是楚王),最後給出了個主意,效仿諸侯會盟雲夢澤,不費吹灰之力拿下韓信,從此楚王換成淮陰侯,淮陰侯變成階下囚……
算計了兩個頂尖牛人還不算,陳平還曾兩度救過劉邦的性命,一次是白登之圍,他建議從匈奴單于的女人下手,枕邊風一吹,漢軍就脫困而出了。
還有一次……好像是劉邦被項羽圍了,陳平出主意找替身,於是紀信自告奮勇……被項羽燒死了。
想到這一次領兵去濟陽的又是紀信,虞周就覺得這事兒有點作孽,但願這次的主意不是陳平出的,否則被同一個人坑死兩次,紀信再怎麼被各地奉為城隍爺,還是會死不瞑目吧?!
總之,陳平是一個可以算計牛人的牛人,還是一個可以襄住主公成事的牛人,除了跟他嫂子那點事兒不清不楚之外,好像這傢伙也沒別的瑕疵了
數遍楚漢,陳平此人就算對上張良恐怕也是不遑多讓,因為一個善於佈局天下的陽謀,另一個更喜細微入手的陰謀,這兩者只能算是各有千秋,難分你我高下。
不過要說入手……呵呵。
虞周之前是沒想起這傢伙來,現在是想起來了也不敢用,因為陳平“曾經”確實在楚營呆過一段時間。
但是這傢伙對於劉邦有一種謎之自信,身在楚營心在漢,出的主意全是看上去中平中正,實際上最終好處卻被劉邦撿了去的那種,最後連項羽也察覺不對勁了,他才鋪蓋卷一扛乾脆投入劉邦懷抱。
試問這樣一個陳平,哪能像張良那樣讓人放心……
想著想著,天色已經黑了,傳令兵來回奔波幾次,大夥才知道此時已到雎陽地界,距離外黃僅剩下四十里路程,留待明日再趕。
四十里,對於斥候來說已經是交鋒的範圍了,從這時候開始,派出一隊遊騎只能回來一半成了常事,全都回不來也沒什麼稀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漆黑的夜空好像擇人而噬的猛獸,無數生命見不到明天的黎明,悄悄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卻是楚軍對於外黃軍情知道的越來越詳細,形勢越發嚴峻。
外黃守將趙賁、副將楊熊,手下共有五萬餘兵馬分別駐紮城池內外,看起來人並不多,但是秦軍有了城池依託之後,這種優勢至少要放大數倍來看,最起碼要讓田儋、英布來攻此城的話,沒有二十萬兵馬那是想也別想。
前提是,他們真的得有二十萬人,而且這些人馬能在城下鋪開陣勢才行……
不過項籍對此並不在意,在他看來,自己的部下應該以一當十,區區五萬秦軍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章邯不再率領大軍前來,吃掉他們並不會讓自己傷筋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