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碎瓷片,蘇麻離青鈷料
吳掌櫃笑著看了他一眼,“對,沒錯。你怎麼看出來的?”
雲舟:“我記得您和杜爺爺說過,瓷器最重要的是‘看胎看釉看器型,觀紋飾、看做工’。
從器型來看,柳葉瓶為清代康熙創制,因器身細長形似柳葉而得名;再看釉,釉層潤亮細膩,釉面呈現淡雅的桃紅色,屬於豇豆紅的一種。”
他想到書籍中的記載:“像豇豆紅這種釉色燒成難度很大,基本由康熙晚期的官窯製作,傳世量不多,常見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無大器型。1
再看底足,為小底挖深圈足,書寫著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是官窯款,很明顯。”
這個題目相對簡單,因為豇豆紅僅燒制於康熙晚期及雍正時期。
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又因其淺紅嬌豔似小孩臉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稱為“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2
在為數眾多紅釉製品中,豇豆紅瓷器是曇花一現的珍品,對瓷器有了解人的很容易就能判斷出——這是一件清康熙官窯精品。
因此雲舟覺得,這件豇豆紅柳葉瓶之所以放在比較顯眼的位置,應該是為了吸引顧客。
吳掌櫃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得不錯,那剩下的幾件民窯瓷器有沒有找到?”
雲舟指著旁邊的兩只青花筆筒,“應該是這兩只筆筒吧。”
“我上手摸了摸,感覺胎質緊密堅實,有壓手感,露胎處猶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糯米胎”,是康熙時期的胎質特點。
筆筒上的青花發色豔麗、明快,是典型的珠明料效果,色澤就像杜爺爺說的緊皮亮釉,底足寫著‘成化年制’這樣的寄託款,也是康熙時期的風格。所以,我認為這兩只筆筒是清康熙的民窯作品。”
吳掌櫃驚訝的看了他一眼,如果說那隻豇豆紅柳葉瓶的難度不高,那這兩個青花筆筒是就是真正看眼力的了。
珍寶閣的博古架上有十幾個筆筒,還有不少其他的青花瓷器,居然真讓這個少年找到了!還說得頭頭是道!
他頗有感慨:“看來小舟這段時間的學習很有成效,杜老您也該放心了。”
杜老爺子品著茶‘嗯’了一聲,心中滿意。哼,也不看看是誰的徒弟。
不過面上仍舊嚴肅:“你才入門沒多久,還是要多看多學。”
“是。”雲舟乖巧的應道。
杜老爺子不由得更加滿意,不愧是他看中的人,光態度就比其他年輕人好了不止一星半點。
他就說嘛,論眼光,誰也比不上自己。
那個老徐整天吹噓自己的孫子,前段時間他孫子還不是將他心愛的玉壺春瓶打碎了,嘖嘖,真是不省心。
還是自己的徒弟好。
在對瓷器有一定了解之後,雲舟再次來到了古玩市場。
一段時間沒來,古玩市場上又多了不少生面孔。
他掃了一眼之前賣青花蓋罐的攤位,那個一臉忠厚的中年人還在。
古玩界就是這樣,買定離手,對方也不怕有人找麻煩,畢竟攤主也沒保證東西一定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