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太多,安寧說村裡往外賣了不少,土豆沒辦法再用了,有新種最好,玉米很高産,全村人都想要種——
安然才恍然自己忘記了把種子捎回去,看到玉米她記起了她的黏玉米還沒找地方,真是一孕傻三年。新種她有,但不能都用了,她要計劃著用,明年開春或許能回去一次。
四車紅薯安大成還嫌少呢!現在飯莊用紅薯的量很大,除了拔絲地瓜他們還增加高燒和鴨黃,如果不能吃硬的老人可以選高燒或鴨黃地瓜條,軟糯香甜一樣好吃。
安寧還帶了不少地瓜粉和土豆粉,是粉末不是粉條,這兩種粉用量可不小,尤其做掛糊酥炸類的菜,少了澱粉就是做不成。
“那些下腳料村裡人都用來喂豬喂雞了,人吃不過來。”安寧回報道。
“村裡養豬的人家多不?”
“今年有好些人家都養了豬和雞,我爹還問咱們要不要?”
“要!當然要!等天再冷些,不然路上肉會壞掉。”安大成想回去看看了,吃上新玉米渣粥感慨更多,誰曾想一年就能吃上飽飯了。
明年還得讓大哥老三繼續開荒,他這裡缺糧食,尤其白麵大米。不說給客人的,就是他養的這些人一天就要消耗不少糧食,好在大家不挑食,玉米餅子管飽就行。他的夢想是能天天吃上大白饅頭,頓頓紅燒肉。
安然最關心家裡那些地能不能忙得來?
安寧說幹活了僱人,流民很多,有的只管飯就給幹活,何況家裡還有牲口幫著種地拉貨。
趕著季節安家又開始囤貨了,地窖一天比一天滿,安然偶爾出去溜達溜達,趕上有好的魚貨山貨就存一些。還有各家種的青菜,他們家最費的是大蔥,羊肉大蔥的餃子除了肉可不就是蔥。
每每買蔥的時候安大成就嫌棄東北的蔥,沒有山東的蔥好,可山東的蔥過來的有限,最好的蔥還要做海參用,做餃子只能用本地蔥。
到囤蔥的時候安大成大手一揮,就是買!這回地窖再大也彷佛不夠用。
上凍後安大成回了一趟大柳樹村,將各家的錢給結清了,並將安然準備的糧種稍了回去,回來拉了三車的豬肉和三車的雞鴨鵝、紅薯粉條、雪蛤油、松子等。雪蛤是安然要的,飯莊用量不大,但安然想要,偶爾燉一碗給自己補補。
三大車殺好的豬肉不少,殺好就凍的硬邦邦,存起來能頂陣子。現在的豬純天然養殖,最少一年,燉出來香氣飄得老遠。就如蔣老闆說的,隔著二裡地就能聞到你家又燉肉了。
這點肉依舊不夠,安大成又託別人弄了十幾頭豬回來才算完事。即使有鹿肉、狍子肉、老虎肉,豬肉始終無法被其他肉取代。這年頭人缺油水,最喜歡用豬肉解饞,當然也是因為豬肉便宜油水足。野物活動量太高,肌肉發達脂肪低,二者無法比擬,想做到豬肉的香不易!
安然參觀了一下地窖,別說好貨真不少,天鵝、大雁、熊掌、鹿茸、虎鞭,真是好貨越來越多,家底越來越豐。姐終於敢明目張膽地吃天鵝肉了!
又茍了一冬,明玥小朋友將三字經和百家姓都學會了,被安然忽悠著開始學英語。值得表揚的是安家小子們俄語現在說的賊溜,主要是來吃飯的俄國人多,還有莉莉婭的教學,說著說著都會了,包括楊林。
就是安大成也能拽幾句,他說不好卻能聽懂,有時候家裡你說國語,他用俄語,偶爾還有英語混進去,好在大家都能聽明白。
今年年底安大成和楊林算了好幾天的賬目,安然知道飯莊應該是賺錢的,就是不知道師傅倆是怎麼分的。經過一年多的經營飯莊也應該將賬目算清了,畢竟開業時安然鋪墊了不少東西,那些東西都是有賬的。
只是飯莊剛開始經營,底子太薄,根本沒錢給安然結算清。
安然被叫進來,桌上攤了一堆賬薄,安大成將一盤銀元和幾根金條推給安然“這是除了房錢補給你人參和買東西的錢,拿了這些錢咱們父女的帳就清了,你自己對一下,親父女也要明算賬。”
安然看了一眼賬簿,掃了一下盤中的錢,楊林朝她點點頭,安然笑道:“嗯,有爹和楊林在不會差,沒想到咱們家一年多時間賺了這麼多!”
“哪有那麼多,裡面有賣人參的錢,希望來年更好吧!”安大成挺滿意,雖然手裡沒落下什麼錢卻賺了不少東西,賣出去都是錢。以後再賺就與徒弟平分了,說來還是他賺了。
楊林回去跟安然說了一下與岳父商量的結果,“建房錢基本上都是咱們家出的,爹說等有錢了他會在外面給阿恆單獨建一座宅院,這邊就給咱們。魯味齋從明年開始獲得的利潤兩家分。岳父本想四六分,說阿恆還沒能力上灶。是我沒同意,就是對半分我都覺得佔了便宜。
我沒忘是爹把我養大,傳了我手藝,在我看來我就是安家的兒子。還有這個店,沒爹坐鎮我自己是撐不起的,希望你能明白,即使今日你把這些錢分給爹一半我都沒意見。”
還算有良心,安然笑“就這樣吧,既然爹決定了就聽他的,大不了以後我們多孝敬孝敬他。”
“嗯,和我想的一樣,媳婦,錢存銀行嗎?”
“不存,我有地方放,你放心,任何人都找不到。存銀行就被別人知道咱們家有多少錢了,財不外露,明白?”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