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東洋部隊就要侵入華夏腹地,蔣系孤注一擲,決定“以水代兵”。
什麼是以水代兵?
就是在花園口開挖黃河堤壩,致使黃河決堤洪水氾濫。
用洪水去阻擋東洋部隊的侵略步伐。
滔天洪水肆意橫流,想象一下那樣的場景,恐怕也不亞於上古時期的天河水從天而降了。
黃河被人為決堤改道,形成大片黃泛區。
近百萬人或餓死,或淹死,簡直比之前發生的南京大屠殺,還要慘絕人寰。
百姓遭難,生靈塗炭。
但是,這一招也確實延緩了東洋侵華的腳步。
土肥願的部隊被洪水逼迫得不停後退,從河南境內一直撤退到魯北東省地區。
眼看戰事不利,當時的東洋部隊將領當中,就有一些專研中國古代歷史的人,向土肥原建議以華制華,用華夏治水專家的辦法,去治理華夏人制造出來的洪水。
那位華夏通的東洋將領,名叫上島協和。
而上島協和口中所說的華夏治水專家,其實就是禹王。
上島協和告訴土肥原,華夏禹王在幾千年前治水成功,肯定留下了治水神器,只要把這治水神器從地下挖出來,便可以阻斷洪水,使部隊繼續開啟侵略步伐。
誰也不知道那個上島協和是怎麼想的。
但是這狗東西顯然要比許多其他外國人,更加了解華夏的風土人情。
否則,也不會想出來這麼一個如同‘祭拜河神求風調雨順’、‘祭拜龍王求雨’的怪招。
偏偏土肥原還信了他的話。
真的派出一支部隊,在上島協和的帶領下,去到了大禹治水故里禹城,開挖治水神器。
當時這座小縣城總共才不過十幾萬人口。
無論老幼婦孺,全都被東洋人抓起來四處挖坑。
十幾萬人啊!
被區區不過幾千的東洋兵控制住,想想,那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
當時,袁珂老道和他的父輩正巧就在那裡。
因為那一年就是祖訓當中所標註的最後一個日期。
他們早就提前來到青山和禹城交界的位置,守護五行剋制大陣。
隨著袁老道的講述,周圍眾人已經很難表達心中的震驚了。
之前,只是單純提到袁家祖訓裡,記錄了一些日期,這還不足夠讓人感覺出來什麼。
但是當事實進行印證的時候。
就不難發現,世界上還存在這麼不可理解的事情。
袁天罡——一個一千四百年前的古人。
竟然早就算計到了,千年後,華夏、不確切的說是,禹王鼎埋藏地點有可能遭遇的一場劫難。
這種事情,誰能解釋?
袁家的子孫,早早去了那裡,又碰上了東洋部隊。
這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袁老道這次終於沒有廢話,直接講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