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奶奶一行人到達了一個棚子前面,這個棚子搭的特別的寬敞,裡面擠滿了不少熙熙攘攘的人群。丫鬟此刻的臉上盡是興奮的表情。
“今年的耍百戲種類可真多,咱們得好好的瞅一瞅。”
丫鬟身長的脖子往前面看,但丫鬟前面都是人山人海,左面是人,右面也是人。這場上的氣氛可算得上是熱火朝天。
少奶奶懷裡的小小姐也懂事的不哭不鬧,正著她那雙滴溜溜圓的小眼睛,好奇的左瞧右瞧。
只見人群中心是一個光著膀子的大漢,頭頂鋥光瓦亮,這大漢拿著一個半人高的大酒罈子,一下拋在空中,人群也同樣驚呼,然後這大酒罈子又乖巧的在自己的手中旋轉。各種技巧令人群不停的驚呼喝彩。贏得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
少奶奶和丫鬟一群人也同樣的,覺得神乎其技。這麼大個酒罈子,這麼重?這大漢是怎麼讓這東西乖乖聽話的?
還有的打扮的利落的女子在舞劍,這一招一式之間,竟顯出說不出來的美。但很可惜的是,在圍著舞劍的女子的人大多是大老爺們……
少奶奶他們一行人又繼續的走馬觀花。只見其中的一個人群,那叫喊聲震徹雲霄,他們又急忙的擠了進去。
這圍著的人,同樣也是一個光膀子的大漢,這大漢的手裡拿著七把明晃晃,鋥光瓦亮的小劍,這七把小劍也被驗證了十分的鋒芒畢露,吹毛求疵。然大漢快速地用兩手把若干個小劍連續拋接,一個在手,多個在空中。當時已有能拋接九個小劍的技巧。,又稱為“跳劍”,後拋向空中,用手接了起來,這樣的技巧很難不能讓人群的人驚呼,同樣的喝彩聲也響徹雲霄……
還有的,有一對長相一模一樣的,少年正手裡抖動著什麼東西。他們雙手各拿兩根兩尺長的小竹棍,頂端都系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繞線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斷抖動,加速旋轉時,鈴便發出鳴聲。抖動時姿勢多變,繩索翻花,表演出串繞、掄高、對扔、過橋等動作,稱作“雞上架”、“仙人跳”、“滿天飛”、“放捻轉”等。然後換著用壺蓋、酒瓶等器具代替空竹的……
這樣的耍百姓有不少的人群圍觀,每個違者的人都不停的驚聲叫好,有些人擠不到人群中,還爬這附近的高臺,圍觀這一場熱鬧繽紛的百戲。
“這就是百姓嗎?但什麼是百戲呀?”
少奶奶不懂就問,丫鬟同樣為少奶奶回答說。
“這廟會里的百戲可熱鬧了!有些人啊,千里迢迢趕往廟會,也就是為了看這百戲,而且這百戲的種類也挺多!弄劍、跳丸、柔術、倒立、走索、舞巨獸、耍大雀、馬上技藝、車上緣杆、頂竿、車上緣杆、五案、七盤、魚龍曼延、頂碗,吞刀、吐火、屠人、截馬、耍酒罈、角抵戲、疊羅漢……有些人窮盡半生都看不完!所以說我特別喜歡看百戲!每一次的廟會,我都必不可少!!”
丫鬟幸福的說道……
喜歡梨勿歸請大家收藏:()梨勿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