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進攻戰術,以拍左胸為訊號,是要發揮出劉棟低位進攻能力的一套戰術。
廖凱、張迅和阿神三人將防守人帶到弱側,將強側清空,只留下劉棟和老二兩人。
劉棟提前在低位要好位置,老二將皮球交到劉棟手中後,也要迅速離開,帶走防守人。
劉棟一對一單吃,是這套戰術的首要終結方式。
而這套戰術,更是要透過劉棟在低位吸引包夾來為隊友創造機會。
所以,在劉棟低位單打的同時,其他人也要注意跑動,做好接應切入的準備。張迅的速度最快,所以他的位置也在劉棟背身弱側的45度附近,劉棟單打,他是第一個負責切入內線的人。
如果在低位遭遇包夾或者對方的補防,劉棟一定要注意觀察隊友的跑動,要及時將球分出來。
但演練了兩遍後,劉棟傳球意識不強的問題也暴露出來,於成輝只得一再提醒他:“少運球,多抬頭,注意觀察。”
第三套進攻戰術,是要充分發揮出阿神的三分投射能力,以摸後腦勺為訊號。
劉棟和廖凱兩人待在籃下,吸引防守重心。老二在正面弧頂持球,張迅為阿神在兩側45度角做無球擋人,阿神利用反跑和擋拆出現空位後,接老二傳球出手三分。這是第一種方案。
當一種方案失敗,廖凱迅速從內線撤離,繼續為阿神在邊線附近做無球擋拆,阿神跑到底角後,接老二的傳球出手三分。這是第二套方案。
……
這三套戰術都是陣地進攻的辦法。
說起來簡單,但具體落實的時候,各種細節問題層出不窮,加上於成輝的要求又極為嚴苛,在戰術演練的過程中,誰的跑動不及時或誰的位置稍稍出現偏差,他都會立即叫停,指出問題後,從頭再來。
尤其是無球隊員的跑動和位置,他更是著重強調。
他知道,這些學生都是打野球出身的,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養成了許多不好的習慣:球在手上就一味單打,沒有球的時候就叉著腰站在一旁……而在比賽中,這是絕對不行的。
“你們必須把這個習慣給我改過來。
“籃球是團隊運動,你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要在場上發揮你們的作用。
“持球的時候,就要保持頭腦清醒,根據場上的形勢來判斷,是該自己攻,還是傳?無球的時候,要跑,利用球場的空間,哪裡有空位就往哪裡跑。
“你不跑,哪裡來的機會?
“你不跑,整個進攻就是一潭死水……”
這些話,於成輝不知道已經說了多少遍。
所以,到最後,就這三套戰術,從早到晚,足足練了一整天,才勉強有個成形。
相比於陣地進攻,於成輝更強調轉換進攻的重要性,用他的話說來:“什麼叫現代籃球?就是更快的籃球。”
摘到籃板之後,第一時間推動反擊。
張迅要隨時準備快下。
廖凱或劉棟拿到籃板,也要第一時間傳出球去。
於成輝:“要將比賽的速度推起來,能在快攻中解決的問題,就不要落到陣地戰中去。”
但速度一加快,失誤的機率也大大增加,對處理球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增加。
於成輝考察一遍後,發現只有老二有處理快攻球的能力,其他人,多多少少欠點火候。
為此,他對老二和張迅囑咐道:“你們有快攻的機會,就自己拿著球直奔對方籃下,儘量不用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