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道士,頂著個高階軍職,可見趙佶對郭天信有多麼相信。
郭天信看到蔡京禍害朝廷,就對趙佶說:“太陽裡面有個黑子,那是蔡京在作亂。”
趙佶一聽那還得了,黑子大了不就會遮蔽太陽嗎,我堂堂君王不就會被遮蔽聖聽嗎,蔡京,走你!於是蔡京就被罷免了。
從此蔡京就和郭天信結下了樑子,但是又懼怕他的神力,其餘宰相也紛紛巴結郭天信,生怕自己成為禍害朝綱的異象,比如張商英就老是想巴結郭天信。
後來蔡京一黨就攻擊張商英和郭天信狼狽為奸,作亂朝綱,郭天信才漸漸被打壓下去,客死異鄉。
蔡京復相後,還是懼怕郭天信的神力,他認為郭天信有金剛不壞之身,死沒死不好說,還派人去開棺驗屍,可見郭天信是有一些本事的。
從郭天信開始,趙佶與越來越多的道友相見甚歡。
劉混康,人稱“華陽先生”,是道教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傳人,在宋神宗的時候就已經名聞天下。
宋哲宗趙煦在位時,孟皇后有一次誤吞了一枚鋼針,太醫束手無策,只能找來了劉混康大師。
大師寫了一張符紙,讓孟皇后嚥進了肚子,隨即孟皇后開始嘔吐,符紙被完整的吐出來了,而那根鋼針,就插在符紙上。
從此,孟皇后也開始修道,而且因為修道的緣故,孟皇后躲過了靖康之難,所以她雖然被廢,卻因禍得福,不能不說是修來的福分。
趙佶登基後,前後三次召見劉混康入宮,劉大師一開始是不願意的,道士輕易不下山,除非是蒙國家大難,道士才會出山匡扶社稷,可經不起趙佶情真意切,劉混康還是入了宮。
趙佶對劉混康敬奉有加,虛心請教一切道教事物,可見趙佶是真信奉道教,不像宋真宗趙恆,他主要是藉助道教鞏固統治。
劉混康在京城住了一段時間就要走,但趙佶百般挽留,“仙師,我已為你修建了道觀,你有什麼要求,我都會滿足你,請先生為我指點迷津,共襄盛世。”
但劉混康和莊子一樣,嚮往清靜幽雅的山中生活,為了說服趙佶放行,劉混康給他講了一個發生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故事,這個故事表明了劉混康歸隱山林的決心。
劉混康說:“官家,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在位時,常派使者帶著書信前往茅山,使者得到回信後便匆匆回宮,你可知這回信的人是誰?”。
趙佶點頭道:“我當然知道,那是人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是當時知名的道家,蕭衍一有軍國大事,就會徵求他的意見。”
劉混康點頭道:“正是,照理說,陶弘景理應出山輔佐蕭衍,但是當蕭衍表達了這個願望後,陶弘景卻畫了一張圖交給了蕭衍,蕭衍看了那張圖之後再也沒有請陶弘景出山。”
“什麼圖?”趙佶雖然對道家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卻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
“此圖名叫雙牛圖,畫的是一頭牛在山中自在的吃草,而另一頭牛卻被拴在牛棚裡,每天都有人割草給他吃。”
劉混康諄諄善誘道:“你覺得陶弘景要透過這幅畫表達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