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黼原名王甫,因為和東漢的宦官同名,所以趙佶賜名“王黼”。
王黼是開封人,但是長得像老外,金髮金眼,嘴巴很性感,一張口可以吞下一個拳頭,這個外形讓他在官場上受到了不少關注。
崇寧年間,王黼才進士及第,在六賊中他算是晚輩,他的發跡,還多虧了蔡京。
蔡京復相,一是靠童貫和後宮勢力的暗中幫忙,二就是靠官場上的朋友,王黼就是最給力的那個。
蔡京貶謫杭州的時候,是張商英做宰相,可張商英不懂的討好趙佶,漸漸失寵,趙佶於是想起了蔡京的種種好處,還派人送了一個玉鐲子給遠在杭州的蔡京。
這是一個訊號,王黼收到風之後馬上行動,上書歷數蔡京的政績,又攻擊張商英毫無治國方針,讓趙佶下定了決心啟用蔡京。
蔡京回到中央,對王黼的識時務很是感激,於是一路提拔他做到了御史中丞。
朋友多了路好走,何況是官場上的權勢滔天的朋友,王黼從一個小小的九品校書郎到從三品的御史中丞相當於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只用了兩年時間。
但王黼沒有止步於此,他認為多一個朋友,路會更好走,於是他拼命巴結梁師成。
王黼待梁師成像自己的老爹一樣,等於是認太監做父,京城人民對此十分不齒。
王黼之所以要巴結梁師成,因為他漸漸和蔡京有了矛盾。
蔡京很有意思,他被貶到杭州的時候,很多人都在幫他再次出山,他一上臺,原來幫助他的人卻老和他作對。
崇寧三年1104年),張康國是尚書左丞,相當於總理,比右僕射副宰相)低個級別,很快他又升到知樞密院事,相當於高官,進入了中央領導班子,但他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
位極人臣,除了有真才實學,皇帝的旨意肯定是最關鍵的,而張康國,就是趙佶用來制衡蔡京的棋子。
趙佶對蔡京是有顧忌的,因為蔡京確實有才能,而自己只是個藝術家,站在百姓的角度來說,治國還得是蔡京,所以蔡京才有了四起四落的局面。
趙佶擔心,蔡京如果把持朝政太久,有一天會自己黃袍加身。
蔡京當然知道張康國的作用,於是不斷的找張康國的岔子,終於在不久後1109年,張康國暴死了,年僅54,有人懷疑是蔡京投毒。
但是蔡京搞死了張康國,還有第二個張康國。
鄭居中,字達夫,開封人,自稱是鄭貴妃的叔伯兄弟,也就是堂兄弟,深得趙佶寵信,一路升到同知樞密院事,相當於。
蔡京被貶到杭州,鄭居中也和王黼一樣,攻擊當時執政的張商英,幫助蔡京復相。
但是後來蔡京回京後,趙佶找來鄭居中,誠懇的說:“愛卿乃鄭貴妃之兄長,也即朕之兄長,朕有一事,望你助朕一臂之力。”
鄭居中打一拱手道:“官家儘管吩咐,臣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