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後。
姜榆看著城門上方“陵城”二字,緩緩舒了口氣,嘴角罕見地揚起了小小的弧度。
總算回來了。
今日是每月兩次的茶市,街上的人較往常要多些。人流攢動,車水馬龍,一片熱鬧景象。
姜榆慢悠悠地走著,頭一次不覺得人多聲音嘈雜惹人煩,看哪裡都很順眼。
往日計劃著要逃離的地方,如今卻給了她滿滿的歸屬感。
她不著急回家,準備先去王府,路上順便去常去的攤子上吃點東西。
姜榆常去的攤子是個麵攤,攤主是位和藹可親的王姓老伯,他以前就在姜榆家那條街的拐角擺攤。他做的麵條入口勁道爽口,樣式多,味道獨特,姜榆很喜歡,總去吃,一來二去就認識了。
王老伯年輕時家境很好,但後來他的妻子得了重病。為救妻子,他遍尋名醫,散盡家財,花了很長時間才保住妻子的命。
雖然沒辦法再過以前那種錦衣玉食的生活,不過好在王老伯有祖傳的做面手藝。於是他便支了個攤子,靠賣麵條維持生計。日子是清苦些,但一家人在一起,每天都很開心。
就這樣,王老伯靠這個麵攤養大了兒子,兒子又娶了媳婦。
轉眼就是一輩子。
像這一類的小吃攤以前是不允許進入城中街道的,因為當時大多街道的所有權都歸馮海。能在這些街上開店鋪支攤子的人,要麼能跟馮海或者他手底下的人攀上點關係,要麼能交得起天價“保護費”。普通百姓窮且沒有關係,只能忍氣吞聲去城郊等基本沒人去的地方做生意,收入甚微。
後來馮海失勢,相關人等也被查辦。姜榆便向皇上提議允許窮苦百姓到城中來做生意,劃分攤位,規定交稅日期等,以免到時因以上條件不明確而發生不愉快的事。同時單獨開闢出兩條街,專門提供給售賣各種各樣吃食的攤販所用,謂之曰“小吃街”。
王老伯的攤子就在東巷第一條小吃街的第六家,攤子很大。
因為是茶市,又到了中午,吃飯的人很多,攤子前的幾張桌子都坐滿了。攤上只有王老伯和他兒子王小胖在,兩人忙的熱火朝天。
王小胖把面端到客人的桌上,抬頭時看見了往這邊走的姜榆。他很高興,忙回頭喊他爹,“爹,姜大人來了!”
王老伯一聽姜榆來了,立馬放下手中的筷子迎了上去。他用身前的圍裙擦了擦手,恭恭敬敬行了一禮,“見過大人。”
姜榆把王老伯扶起,玩笑道:“您以後要是再如此多禮,我就不來您這吃麵了。”
“好好好,不行禮,”王老伯笑道,“大人可許久未來了,今日可是有空了?”
“是啊,想您的手藝了,過來嚐嚐。”
“行啊,那大人可得多吃些,還是老樣子?”
“嗯。”
“大人稍坐片刻,馬上就好。”王老伯轉身要給她找位置,一看全都坐滿的桌子,有點尷尬,“這……”
“沒事,您先忙,”姜榆不著急,“我去前邊轉轉,待會兒再過來。”
“行。”王老伯已經站回鍋前繼續煮麵了。
他快點煮好,客人快點吃,吃完就能給姜大人騰出位置了。
小吃街很長,姜榆一時半會兒走不到頭。她就隨便轉了轉,本來沒打算買東西的,但回來的時候手裡還是多了好些吃。。
不是買的,是這些商戶送給她的。
這裡的商戶攤主基本都是曾經只能在城郊擺攤的窮苦百姓,因為姜榆的提議,他們不僅能到城中做生意,還有了固定的攤位。自從小吃街開張以來,每天的客人絡繹不絕,生意很好,商戶攤主們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他們很感謝姜榆,可又不知道能做些什麼表示心意。今日見到她了,便開始瘋狂投餵。
她回來的時候麵攤上正好有空位,王小胖把桌子擦乾淨,再把面端上來,朝還沒走過去的姜榆招招手,讓她快來吃。
等姜榆走過去了,快樂招手的王小胖就不太快樂了。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姜榆從他的臉上看出了生氣和嫉妒。
不止他,王老伯也是。
姜榆把手裡的小吃放到桌邊,剛拿起筷子,王小胖說了句“大人稍坐”後就把面端去了鍋臺前,爺倆對著那碗麵不知道做了什麼,再端回來的時候,原本平平的碗已經變成了一個小山丘。
王老伯很滿意,王小胖也很滿意,他們倆很開心:“大人請慢用,不夠的話隨時說哦。”
姜榆看著滿是又厚又大的牛肉片已經瞧不見面的碗:“……”
好勝心倒也不用那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