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來視察了一番後,見一切都很順利,便放心的離開了攝影棚。
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哪怕titan是劇組的大寶貝,他也不可能一天24小時的在劇組盯著!
......
“地下城這邊的建造工作要加快了,這個廣場做的再大一點,我們華夏人自己的地下城,哪怕資源緊張,這種公共設施還是會建造得很棒的!”
“要知道,當大部分國民都進入地下後,這種城市廣場,就成為了大多數國民唯一可以放鬆身心的地方了。”
“比起昏暗壓抑的住房,這可以看到“藍天”的廣場,絕對是地下城時代的人最喜歡待的地方。”
“頭頂的全息模擬天氣系統,也能給大家帶來一種我們還生活在地上的錯覺,算是一種安撫人心的手段。”
“這是影片內地下城部分的重中之重,必須用心搞好!”
戴著個安全頭盔,魏來很快就熘達到了隔壁的“地下城”裡。
所謂的地下城,當然不可能是真在地下建造的,實際上也是在一個攝影棚內打造。
對於這個地下城,魏來是十分重視的,與郭帆版本的《流浪地球》不同,魏來版本的《流浪地球》中,地下城要承擔很多劇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可能因為投資有限的原因,原版《流浪地球》對那個“流浪時代”的描述有些太少了,除了開局劉啟和韓朵朵短暫的在地下城生活的一些情節,從側面描述了一番地下城中的糟糕環境和資源短缺的情況後,後續的大部分情節都是在“地面”發生的。
而魏來不同,作為看過《流浪地球》小說原著的他,十分清楚“流浪時代”的地下城裡,矛盾和衝突有多嚴重,社會的割裂感有多深。
而這點顯然是可以深挖的,畢竟如果在1不拍的話,不可能到2、3又回頭專門再拍一部“流浪時代地下生活”的獨立電影。
也就是說,魏來版本的《流浪地球》希望確實會有,但是隱藏在希望下的各種黑暗面,也會被著重描寫。
比起原版《流浪地球》那充滿光明、希望的感覺,魏來版本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光影交織,希望與絕望同存的電影。
實際上這也更符合大劉《流浪地球》小說原著的立意,實際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就不是一部歌頌“人類頑強意志”的電影。
實際上這部小說恰恰是一部基調比較悲情的小說,人們充滿了對末日來臨的恐慌,人性變得孤寂、壓抑、麻木、猜疑,人類對太陽既畏懼又懷念的複雜情感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電影《流浪地球》只採用了小說中“帶著地球去流浪”的設定,電影的改編則注入了諸如希望、堅持、團結、捨己為人等元素。
這種“正能量”元素的注入當然是一件好事,魏來也很認同,但是在希望之餘,一些在“流浪時代”被壓抑的惡,也應該被看到。
一味地歌頌希望,其實並不是那麼完美的一件事,畢竟沒有黑暗哪裡來的光明?
只有在黑暗的襯托下,光明才會顯得彌足珍貴!
只有在絕望的襯托下,希望才會顯得難得寶貴!
喜歡別鬧了,我真的是導演請大家收藏:()別鬧了,我真的是導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