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施以文也要開始拍攝自己的原創電視劇了,這讓魏來很是感慨。
時間過的是真的快啊,感覺畢業還只是眨眼前的事情呢,結果一晃眼自己已經拍了多部電視劇,數片電影了。
不過感慨歸感慨,在同意了施以文給他立項新電視劇劇組後,魏來就又繼續投入到了《流浪地球》的劇本“創作”之中。
在魏來的規劃中,這次《流浪地球》電影的拍攝或者說製作,對華夏電影工業來說,將會是一次重要的提升。
華夏的電影產業,主要是電影工業化,和好來塢之間還是很有差距的。
<o機械臂、3d列印、c數控車床等製造業的技術,都被大量運用到了電影工業之中。
而用上了這些製造業技術,能夠大幅提升鏡頭效果。
華夏的科幻片為什麼難做,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這種體系化、專業化的電影工業。
其實在技術上,華夏是不缺的,比如成熟的3d列印技術,專業的數控機床。
但是國內的電影產業,根本沒有引入過這些製造業的技術。
國內的電影拍攝基本上還停留在大量使用人力,而需要特效的地方,大部分就是搭綠布再加上動作捕捉技術,剩下的其他東西基本上都靠後期cg特效做。
比如宇宙飛船、科幻造物,基本上全部都靠後期特效來做,現場拍攝的時候都是簡單拿個玩具或者泡沫來代替。
這樣做出來的成片,就會有很明顯的“cg”感,簡單來說就是特效看著並不真實。
完全沒有好來塢那種“實物+特效渲染”做出的效果好。
之前魏來在拍《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的時候,其實就是嘗試的實物+特效渲染。
比如《火星救援》裡的火星基地,還有火星車、火箭,都是找的專業道具公司做出來的彷真模型。
而《地心引力》也搭了一個幾乎1比1還原的太空站,至少內部都是實物,而不是圖方便搭的綠幕。
但是與《流浪地球》相比,這兩部電影的景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流浪地球》需要大量的實景搭建,包括地下城、行星發動機的站點、各類工程車輛、大型太空站、各式未來裝備等等。
這些東西都要魏來自己畫出原型稿,甚至他還得請幾位美工,按照他的想法來畫出行星發動機、空間站的概念圖,然後再按照這些概念圖,利用3d列印等技術,做出幾乎還原的實物。
這些前期準備工作,要耗費魏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得和各方一起協商,從製造業到電影工業,光是相關準備人員就需要多達上百人!
前世郭帆為了準備《流浪地球》,花費了足足三年的時間,搞出了大量的圖稿和模板。
魏來就算手上的資金比郭帆多,能調動的人力資源也多的多,重視程度也不一樣,但是因為他版本的《流浪地球》場面也更加宏大。
所以哪怕全力準備,魏來也最起碼要花上一年的時間來為《流浪地球》做前期籌備工作。
這在他之前拍攝的所有電影中,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件事!
當然,魏來也不可能真就一年的時間裡全部身心都鋪在《流浪地球》身上。
實際上,到了12月初的時候,魏來就不得不將手頭的電影籌備工作先放下,將心思轉回到了娛樂圈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