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謂的叉手禮,是以左手緊握右手拇指,而左手小指需朝著右手腕,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四指皆筆直。
這種禮儀在唐朝開始流行使用,並且沿襲到宋朝。
此禮大多是在軍中或者官場上使用。
上峰高官對底下官員派發任務的時候。
下屬官員需要行一個叉手禮,然後嘴上要回復一聲:“喏”。
當然,下官行禮後,上官同樣也要回禮。
將軍回了一個叉手禮後,湯少寧依舊保持著行禮的姿勢,喘著氣疲憊的說道:“大唐武威軍玄戈營第九騎兵隊,全體報道!”
玄戈營第九騎兵隊,便是那位押送軍資的老兵所在的部隊番號。
當他們遇到亂匪,並且與亂匪同歸於盡後,那位老兵便是第九騎兵隊的最後一員了。
而當他死後,殘兵盧十四接替了他的使命,接替了他的責任,同樣也接替了第九騎兵隊的番號。
報上番號之後,湯少寧有氣無力的,從胸口掏出了那份染血的軍令和腰牌,將其遞給了將軍。
“軍費...送達!”
說完這句話,他彷彿渾身都輕鬆了下來,喘氣的節奏也舒緩了一些。
千鈞使命一朝卸,頓覺渾身重擔輕。
就在湯少寧又要倒下的時候,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麼,伸手再次在胸口摸索了一下。
一枚鑄著“大唐建中”四字的銅錢,被他摸了出來。
這枚銅錢,便是當時在篝火旁吵架時,被湯少寧丟到地上的那枚。
他凝視了一眼這枚銅錢,鄭重其事的將其放到了將軍的手心。
湯少寧臉上帶著釋懷、鬆懈的笑意,一字一頓的說道:“分文...不差!”
“好!”
魏來蹭的就從導演椅上站了起來,用力的送上掌聲。
這出戏,是全劇最精華的一場!
也是湯少寧演的最出彩的一場!
這場戲拍完,就只剩下最後一場了。
而這最後一場,其實是和劇情沒有關聯的一場戲。
是全篇“使命”的昇華部分。
施以文搬著攝像機,來到了城門口。
隨著魏來一聲令下,城門緩緩推開,露出了門外站著的一群老兵身影。
他們身上都穿著制式鎧甲,戴著頭盔。
隨著鏡頭的推進,一個個老兵都將頭盔摘下,露出了他們的滿頭白髮。
龜茲城與長安斷絕聯絡二十多年。
這群當年還是二三十歲壯年的大唐兵們,現在早已華髮叢生。
雖然滿城皆是白髮兵,但是他們依舊沒有拋棄自己的使命!
自公元763年被吐蕃攻陷河西走廊,西域被隔絕於大唐本土之外。
至公元808年,吐蕃軍隊舉傾國之兵進攻安西都護的門戶重鎮龜茲
這些鐵血軍人們,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直至戰死至最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