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她便把那“嘎烏”丟給了我,“呶,這個送給你了……”她纖細的手腕往上一揚,隨後,我一步上前,接住了那個“嘎烏”,“不是啊,你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我鬧不明白,崔明麗伸手在街邊攔住了一輛計程車,轉頭看我,“笨啊,這個我都已經開過光了,你可以留著放在身邊防身用了……”
計程車絕塵而去,我看了看時間,現在已經是晚上十點左右了,睏意叢生,我便也攔了輛計程車,朝著家的方向趕了過去。去到之後,我赫然發現,離開了這麼久,家裡面的地板上也鋪上了一層薄薄的塵土,但是我來不及打掃了,只是把床上稍微給掃了下,而後一下子便癱倒在了床上,閉上眼睛,矇頭便睡了起來。
第二天,不出所料,崔明伏果然沒有來上班,這個是我們完全可以預想到的結果,但是這傢伙卻打來了電話,說鄺晶晶已經好了很多了,我的眼前又浮現出了昨天晚上鄺晶晶從嘴巴里面吐出那些蛇蟲百腳之類的東西。
可崔明伏那次,同樣也是從他的嘴巴里面往外爬出了那許許多多的蛆蟲,他們兩個從某種程度上面來說,也算是扯平了。
“叮咚——歡迎光臨——”聲控門鈴響起,現在才上午九點,一般來說,很少有客人在這個點兒來到店裡面,我和崔明麗同時朝著門邊抬頭望去。
我著實沒有想到,走在最前面的竟然是正一教的那個挨千刀的道士——任林昆!我擦他媽的,這貨怎麼來啦?而走在他身後的便是一位身著道袍的老者。
自古便有那“僧帽道巾”之說。它是道教徒特有的標誌。在道教裡,把它稱為“道巾”。俗話說“道有九巾,僧有八帽”。
巾是我國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也有的人把巾誤認為冠,其實則不然,若深論起來,巾只能算帽子的配飾,古人曰:“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這段話,說明了巾與冠的不同。
巾為平民百姓之頭飾,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輕便。到了南宋,戴巾之風氣更加普遍,就連朝廷的高階官員也以包裹巾帽為榮,冠帽之制漸衰。
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型別。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
明遺臣金之俊為緩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從十不從”的建議,被朝廷默許。其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之條,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國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學者把道教的服飾稱之為活文物。
而在道教當中廣為流傳的九巾則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而道士的帽子也有五類之分:五嶽冠、五老冠、蓮花冠、星冠、偃月冠。
三人當中走在最後的是一個鶴髮童顏的老者,他留有長髯,顏色也已發白,容貌頗為堂堂,他的頭上戴著的卻是那五嶽冠,佩著混元巾。
看到這一幕,我心下不禁一驚,五嶽冠為五冠之首,又名五嶽靈圖冠。覆鬥形,上刻“五嶽真行圖”,必須受過“天仙戒”者方可戴。通常,只有道教宗派中德高望重的大師,才能戴這種服飾。
而天仙戒是宗派受戒活動中“三壇大戒”中最高、最後的一戒,又稱“天仙大戒”。三壇大戒指的是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戒,目前,在給道士受戒時,主要以初真戒為主,中極戒和天仙戒作為備存戒條。
一般而言,只有持守“中極戒”中的300戒條一段時間,而毫無觸犯並且道行高深之人,方才能夠授予天仙戒。可想而知,這種存在是多麼的鳳毛麟角。
而混元巾則為九巾之首。道巾多為方形,只有混元巾為圓形。據修行前輩介紹,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故稱為混元巾。
而後,在這人的右方站著一位仙風道骨,但是身形卻有些瘦削挺拔的老者,他頭戴五老冠,佩著莊子巾。
這五老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若修道之人身居高功戴用此冠。這位老者我自然是認識的,就在我第一次去尋找那“六道輪迴圖”的答案的時候,也就是他給予我的一些指示,說實話,我對於這個老人自然是有一些好感的。
任林昆器宇軒昂地站在最前面,他面如冠玉,玉樹臨風,負劍而立,頭戴偃月冠,下配三教巾,只有受過中極戒者才有資格戴三教巾著偃月冠,意為三教合一的意味。此時的他,牛逼哄哄,那一雙眼睛在看向我的時候,竟然有一種屠夫看向了待宰羔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