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型別。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
明遺臣金之俊為緩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從十不從”的建議,被朝廷默許。其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之條,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國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學者把道教的服飾稱之為活文物。
而在道教當中廣為流傳的九巾則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而道士的帽子也有五類之分:五嶽冠、五老冠、蓮花冠、星冠、偃月冠。
三人當中為首的一個鶴髮童顏,留有長髯,顏色也已發白,容貌頗為堂堂,他的頭上戴著的卻是那五嶽冠,佩著混元巾。
看到這一幕,我心下不禁一驚,五嶽冠為五冠之首,又名五嶽靈圖冠。覆鬥形,上刻“五嶽真行圖”,必須受過“天仙戒”者方可戴。通常,只有道教宗派中德高望重的大師,才能戴這種服飾。
而天仙戒是宗派受戒活動中“三壇大戒”中最高、最後的一戒,又稱“天仙大戒”。三壇大戒指的是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戒,目前,在給道士受戒時,主要以初真戒為主,中極戒和天仙戒作為備存戒條。
一般而言,只有持守“中極戒”中的300戒條一段時間,而毫無觸犯並且道行高深之人,方才能夠授予天仙戒。可想而知,這種存在是多麼的鳳毛麟角。
而混元巾則為九巾之首。道巾多為方形,只有混元巾為圓形。據修行前輩介紹,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故稱為混元巾。
而後,在這人的右方站著一位仙風道骨,但是身形卻有些瘦削挺拔的老者,他頭戴五老冠,佩著莊子巾。
這五老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若修道之人身居高功戴用此冠。
左方站立之人為一中年男子,面如冠玉,玉樹臨風,負劍而立,頭戴偃月冠,下配三教巾,只有受過中極戒者才有資格戴三教巾著偃月冠,意為三教合一的意味,此人道行和地位相較前兩者比較淺則,應該屬於弟子一類的存在。
此三人,立於船頭,朝著拉魯島越來越近,而後,左邊的年輕男子上前一步,從後背之上一把抽出劍來,“呂德中,我道門敗類,竟然做出如此卑鄙無恥之事——”
一聲大喝,中氣十足地朝著我們使勁地襲來,而後但見周遭忽的多處了許多的快艇以及遊艇,我竟然從裡面看到了剛剛送我們來這邊的那個小夥子的身影,那小夥子衝著我擺著手,其他的人均對這呂德中怒目而視。
“這裡……”阿原氣喘吁吁,但仍舊語氣充滿怒氣,“這裡是他們的聖地,是他們祭祀的地方,供奉祖神的地方,你這麼做,會遭報應的!”
呂德中此時也被驚得合不攏嘴,尤其是看到了立於船頭的那位頭戴五嶽冠的老者,“師尊……”他手中的劍不由自主地掉落在地,阿原也和我一樣,躺倒在這拉魯島之上。
我心下黯然,難不成這老者便是閭山派的掌門嗎?正在這麼想著的時候,老者健步如飛地來到拉魯島之上,雖然年事已高,但腳底行走起來卻仍舊風生水起,步履絲毫不顯得遲疑,看起來十分乾脆精煉。
“師尊……”看到越來越靠近自己的老者,這呂德中顫顫巍巍地抖動著身子,可是卻被那老者一巴掌扇在了臉上,“啪”地一聲,頓時呂德中跌跌撞撞地朝著一邊倒去,嘴角也迸出鮮血!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