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給軍部,有借有還,這個理由不管是說服借出去的幹部,還是直屬營培養花了大力氣的陳三右,曾紀蘭都覺得可以接受。
“第二個原則,我們營有些班排長技戰術水平一般,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也有侷限,說白了,新來的四個排的新兵,他們就帶不了...這些幹部,不適應直屬營猛烈膨脹,前途會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這些新戰士,很多都是基層骨幹的苗子,需要位置讓他們儘快成長,借出去的幹部,若是到主力團就不一樣了,那些俘虜兵沒有挑出來的刺頭那麼難帶,說不定是一個機會,軍部肯定會晉升他們職務。”
這樣做,短時間直屬營確實會產生幹部空缺,部分幹部必須要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
但是從長遠看,樹挪死,人挪活,換個環境,或許對出去的幹部也是一種刺激,對人對己,都有極大的好處。
“我想借兩個整連給軍部...就東北軍輜重部隊和地方民團轉化的四連和五連...幹部立刻抽調出來,這些戰士,連續參加四場戰鬥,都有提升副班長和班長的資格,現在就調整,儘可能把民團轉化的戰士調整到三連...三連的東北軍,沒什麼特長,又不是很勤奮的,全部調到四連和五連去。”
“兩個連,營長,你真捨得?”
拉出三百人出去,就是三百個班長,副班長,基本上就能解決軍部所有基層骨幹的大問題。
直屬營一下子缺兩個連?
難道又要帶新俘虜。
“我讓政委,拿兩個鄂豫皖子弟的連來換,我要14歲以上的小戰士,我不要幹部..”
直屬營800,東北軍士兵佔了一半多..
到時候,張少帥被紅25軍打哭了,中央又有意結交,維持西北和平的局面。
讓我們還人..還槍。
哭死。
還不如這時候給吳政委,既能解決紅25軍的大問題,順便提出,換兩個紅軍連的小戰士回來。
鄂豫皖的子弟,難道不比轉化戰士香。
早換,早賺,留兩三百東北軍老兵,數量不多,即便是命令下來,也可以叮囑戰士們西安事變以後回來。
“我們鄂豫皖的小戰士在224團都沒有能上文化課,識字...這些東北軍俘虜轉化戰士都比他們過得好。”
曾紀蘭第一個贊成。
她真是覺得,江向陽無論對幹部,戰士的培養,訓練,伙食或者其他細節上。
比幾個主力團做的好。
尤其是對於幹部,不遺餘力的教,歷史,地理,國民黨派系,軍閥,常見的科學知識,他什麼都教..
她也更願意用更多熱情,對待鄂豫皖的老兵。
“我同意,我們吃完飯,連夜商議一個名單出來,然後我們三個,分頭找名單上的幹部談話。”
陳七右也對鄂豫皖出來的小戰士,充滿了感情,聽說能換兩個連的鄂豫皖子弟,當即表態同意。
兩人都沒想過,江向陽居然有嫌棄東北軍,擔心張學良要回去的打算。
果然,一晚上時間,名單上的幹部,單獨談話才進行到三分之二。
第二天一早,政委,副軍長,聯袂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