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500 作家與皇帝10
皇帝一向曉得信王敬他愛他,但他對信王總有些疑慮——畢竟也有天子命。
自古天家少親情,再親密的兄弟,對著那個至尊之位也難免骨肉相殘,皇帝真不信信王一點子想法都沒有。
就是令信王出逃,待他殞命後便登基,於皇帝而言也不過順天應命罷了。他躲過死劫,卻不曾躲過己巳之變,防住流民,卻沒能防住福王,到頭來還是一場慘烈大戰。
可他沒想到信王竟真是個實心眼的傻孩子!
人說患難見真情,平日裡信王多恭敬多關心他,他是天子,那都是應該的。可此時此刻,人人都要出宮逃命,他卻傻到要留下來陪他死,皇帝鼻酸眼熱,從此刻起,才真正重新將信王當成親兄弟。
天啟疼寵信王,普祥嗤之以鼻,事到如今皇帝才明白,天啟那樣疼愛這個純良的小五弟,絕非沒有原因。
皇帝心中暗暗發誓,這回若僥倖能得活命,他必護住信王一生平安喜樂,絕不再使他遭受崇禎皇帝那痛苦絕望的一生。
信王不走,皇后更不會走,她與皇帝少年結髮,走到如今,曾因慈照之死怨恨過皇帝,夫妻兩個也相互扶持過。
客氏被送出紫禁城,魏忠賢發配去中都守陵時,皇后已決心將全部忠誠獻給皇帝,管理宮廷,輔佐他挽大明於危亡。
不等皇帝開口勸說,皇后便道:“夫妻敵體,沒有萬歲留守京城,妾卻獨自逃生的道理。”
皇后本性決斷,一旦下定決心,連皇帝也說不過他,於是夫妻、兄弟命僅有的心腹將信王妃並太子、公主由密道帶出紫禁城,一路往南京去。
南京另有一套六部,雖說只用來給官員養老,到底都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過的老臣,信王妃只要能到南京,一旦北京城破,老臣們自當奉遺詔,擁立慈?R登基,這天下重擔,可就要全落到未滿週歲的嬰孩身上。
信王妃倉惶逃出京城,她已身懷六甲,路上引動胎氣,終於在天啟九年十二月生下次子慈?@,不久後,未滿月的慈?@夭折,屍骨不存,信王妃幾乎哭死過去。
信王妃看著柔弱,性子中實在存有一段剛強,一邊心痛得幾乎死過去,一邊強撐著抵達南京,召集南京群臣護住太子,等京城訊息。
京城那裡,已被圍困三月,大雪中百姓將門板劈開生火,連老柳樹的根也刨除來生嚼著吃。
京城守軍更是在金兵圍困下死傷慘重,眼看京城便要不保,皇帝親自登上城牆禦敵,信王追隨左右,冒著矢石護衛皇帝。
皇帝本擬必死,正思索留個驚天動地的死法在史書裡,誰知城門幾乎被攻破之際,殺出一支奇兵,竟是一群少年宦官。
原來當日皇帝命人在西苑訓練一批少年宦官,過後不曾想好將他們放置在哪裡,只挑一部分年紀較大的出任司禮監、御馬監官職,餘者依舊放在宮中聽候使喚。
北京城危急,皇帝信王心懷死志,皇后想起這群宦官少年,將他們送上戰場。便是這些宦官少年及時補上,打退韃子幾回進攻。
另一批少年則是皇帝命人訓練的少年錦衣衛,他們戰力更強,夜襲敵營縱火,竟使金兵元氣大傷,十餘日不敢再發動攻擊,萌生退意。
從天啟九年十月到天啟十年正月,京城被圍四個月,軍民死傷無數,整座京城幾乎被打碎成齏粉,饒是如此,皇帝未死、未敗、未逃,仍咬牙堅持。
後世人常嘲諷大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須知大明天子實實在在守著國門,君王果真要為社稷死,絕無虛言。
正月,關寧鐵騎終於打通後金軍隊防線,馳援京城。
此時後金軍隊給養消耗殆盡,後方遭明軍偷襲,不得不撤兵。關寧鐵騎兵分兩路,一部追擊清軍,一部南下北直隸防備福逆叛軍。
後金軍隊且退且搶,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關寧鐵騎再強也不能撇下給養追擊,追到長城便回援北直隸。
京城被圍四個月,福王叛軍亦在強攻北直隸,幸而福藩叛軍遠遠不如後金,且北直隸守土官拼死抵抗,終於等來各地奉召勤王的援兵。
天啟十年六月,福王朱常洵急怒攻心暴卒,福藩叛軍倉皇南撤。
天啟十年八月,信王妃帶著已經一歲半的慈?R太子與長平公主回到北京城,她一顆心已隨著慈?@的死亡而破碎,直到三十年後宋好年被尋回,才終得圓滿。
天啟十三年冬,福藩叛軍徹底被打敗,福王朱由崧出逃日本,於東海上束手就擒,其餘隨同叛逆藩王或自殺,或被擒,福藩逆亂徹底平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