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燕王喜因為什麼而糾結,他自己也講述不明。
最終,他停下晃悠,坐在階上嘆息。
“就沒有一種辦法——既能讓秦國無法構成威脅,又不至於元氣大傷?既能削弱秦國之勢,又能讓寡人找個不出兵理由?”
最好其他幾國繞過他,給秦國一個不大不小的教訓。
他還能假模假樣地出兵援助,搏一搏秦國的好感……當然不能做得太真,萬一被其他幾國聯起手來針對,那麻煩可就大了。
只想獲得好處,不想給自己製造麻煩的燕王喜再次陷入無解的糾結。
浪費了半個早晨的時間,他仍未理出頭緒。最終,燕王找來客卿,詢問破解之法。
“君上若是不想出兵,可以假借‘抵禦山戎’的名義,以抽不出兵力為理由,婉拒春申君。”
一個門客如此說道。
所謂的山戎,指的是燕國北面,非九州地帶的外族。
昔日舊言“北方有戎,西方有狄”,戎狄一直是各諸侯國的心腹大患。
數百年前,燕國幾近絕滅,若非齊桓公援燕北征,擊破山戎,難有這些年的安寧。
雖然山戎已經銷聲匿跡百年,但其餘諸國又不知燕國邊境的情狀。
趙國也曾幾次抵禦北部匈奴,那些胡人外族總是變著法的捲土重來,他燕國身陷山戎之難,無力出兵,多少情有可原。
燕王喜給了那個客卿一個贊許的目光,全然沒有發現,其餘客卿聽了他們的言論,有那麼一瞬間露出古怪的神色。
至高無上的君王一開場就定下了論題,表達了不願出兵的立場。有些客卿覺得不妥,委婉諫言,通通被君王無視t。
如此一來,便沒有人再沒顏色地勸諫,多數客卿保持沉默,僅有少數在絞盡腦汁地替燕王尋思描補之法。
“臣有一計。”一番短暫的討論過後,一個其貌不揚的客卿像是靈光一閃,突然想到了好點子,“昔日孫臏圍魏救趙,君上若不想得罪秦國,亦可效仿孫臏,來個‘圍趙救秦’。”
燕王喜猛地坐直了身子:“哦?”
那人繼續解釋:“楚國合縱攻秦,若我們拒絕出兵,又明目張膽地幫助秦國,那勢必會得罪楚、魏等國,吃力而不討好。”
他又往西側指了指,“可若是對秦國不管不顧……正如君上所慮,若秦國一蹶不振,我們便失了一個強援。”
燕王喜有些意動。但上次趁人之危,帶著必勝的信心攻打趙國,結果慘敗的經歷尚在眼前。如今只過去兩三年,被打疼的傷疤還沒癒合,現在一提到趙國,他心裡就像是被螞蟻咬著,很不舒服。
另一個客卿極為瞭解燕王,趁機道:“趙國人才凋敝,竟還逼走了廉頗——如今樂乘不知所蹤,李牧尚在邊境鎮守,趙國腹地拿不出一個像樣的將領,正是一雪前恥之時。”
又一人道:“正是。雖是裝模作樣地予秦國人情,但若能趁機拿下趙國的城池……豈不美哉?”
燕王喜又一次心動了。
人怎麼會連著倒黴兩次呢?
趙國早就衰敗了,上次是因為廉頗、樂乘還在,慄腹打不過廉頗,守軍又無法抵禦樂乘的反攻。
這一回,廉頗都被趕走了,樂乘也離了趙國,新上位的是個沒有名氣的小老頭。
燕國這兩年雖然沒有招攬到幾個名將,但也還有人才可用——像老將劇辛,就是昭王時期的將才,因為□□勢的變動而淡出朝堂二十年。
爛船還有三斤鐵,寶刀更是不怕老。
廉頗那麼老還能退敵,換成劇辛,自然也可以。
燕王喜當即喊來劇辛,詢問趁機攻打趙國的勝算。
劇辛聽聞趙國的統帥竟然真的換成龐煖,當即喜形於色:
“此戰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