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掌控一方無非就是緊抓財稅人事以及兵權,陳錚從化德府、通郵府兩地調遣官吏,與高陽府進行輪換,又在關鍵位置上充塞自己的親信,清理各縣的庫倉,重編府衛二軍。
時間如流水,轉眼一月即過。
高陽府的老百姓漸漸習慣了新的統治者,心向陳錚的本地官員們也逐漸進入角色,陳錚對高陽府的掌控漸漸牢固。
高陽府下轄八縣,自覺對府城的掌控已經牢固,陳錚帶了一隊精兵,協同本地數名官員巡察各縣。每到一地考察本地官員,各處風土人情,或罷免或提升部份官吏,使自己的權威不斷深入高陽府的各階層。
通州縣,位於酀州西北,高陽府西北一角,正好繞過了景陽崗,與漁陽縣隔山相望。東北方是燕山餘脈,南臨幽州,故爾叫作通州縣。乃是聯通幽酀二地的戰略要地,也是二州的交通要道。
通州西南向,建有一座燕門關,出了燕門關就是域外之地,行走三百里出了燕山餘脈,往南一百五十里就進入了幽州地界。
燕門關常年駐守一萬精兵,設有鎮守使一名,沒有鎮守使的通關碟文,任何人不能進出關隘。
這一萬守關兵馬,才是高陽府最精銳的軍隊,就算是陳錚兵臨高陽城下時,楚光弼都沒有調動一兵一卒。
楚光弼看似腐儒一個,卻地域思想極重,一種肉爛在鍋裡也不便宜外的思想。
大離地域廣闊,天下十九州闊達十萬餘里。
光是一個酀州,南北相距四千裡,東西約有七千裡,面積近三百萬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五百萬。
酀州有九郡,漁陽郡是精華中的精華,擁有人口五百餘萬,佔據全州的七分之一,其中化德府就有人口超出兩百萬。這也是陳錚佔據化德府後,無論通郵府,還是高陽府都無力抵抗,甚至束手投降的原因。實在是化德府的實力太強,一府就相當於兩府之力。
酀州位居大離地界東北,氣候寒冷,一年之中有四個月是屬於寒凍季節。論土地面積能排在酀州前五,論人口以及富饒程度就只能排在倒數前五。
酀地苦寒,造就了酀民的性格堅韌。自古以來,就有燕趙慷慨悲歌之名傳揚天下。燕趙之兵,兇猛敢戰,是大離精兵源地之一。
作為酀州最重要的關隘,也是自己的北大門,燕門關是陳錚巡察的最後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地。
在沒有到達燕門關前,陳錚就派出令使,八百里加急回返化德府。責令沈玉抽調三千精兵,以及無數物資錢糧,增加燕門關的防禦能力。
對陳錚而言,只有收服了燕門關的守軍,才算真正的掌控了漁陽郡。
一行數百人,馬麟馬嘯,沿官道向西北方行走。
前方二三十名甲兵,神色冷峻,騎在高頭大馬上,其後跟著五六輛馬車,馬車兩側有血衣衛拱衛,最後面還有六七十名甲兵充當後守。
這一隊人馬,正是巡察各縣的陳錚。
他在高陽城坐鎮一個月,等到一切進入正軌,就令白世鏡掌管一府軍政要務,然後帶著一隊兵馬,合併數名本地官員巡察各縣。
如今,燕門關是他巡察的最後一地,也是他最看重一地。
為了徹底收服燕門關,關好自己的北大門,陳錚準備恩威並舉,不光調集錢糧物資用以勞軍,更是抽調化德,高陽兩地共三千精兵,為自己壯威。
一路車馬勞頓,將近酉時,車隊在一處小丘陵旁邊安營紮寨,準備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