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錚面色略帶陰沉,對宋笠喝斥道:“知道僭越還敢妄言,退下去!”
“喏!”
宋笠一臉喪氣的退回自己的座位,其餘幾人也都臉色灰白的各歸各位。
“今日只論內政,不論兵事。化德府初下,民心不穩,還不是對外用兵之時。爾等把心思放正,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其餘的事情用不著你們操心。”
陳錚藉機敲打幾句,眾人齊聲應諾,再不提對外用兵之事。
“既然民生凋敝,擴軍募兵一事暫停。”陳錚一句話定了格調,至少秋收之前,兩府一縣的要由軍轉民,主抓民生。
“單信,你是兵曹司主官,對自己有多少家當應該心中有數吧?”
單信拱手道:“啟稟候爺,如今我軍擁兵三萬,一萬戰兵兩萬府兵皆齊裝滿員,隨時可戰。單雄鎮守景陽縣,防備高通史氏,呂將軍鎮壓三合縣,防備平安郡。趙傳銘鎮守兩府一縣,輔助末將統管兩萬府兵。
器械司,匠作司,聯合打造軍械,儲備足夠武裝一萬大軍的兵器盔甲。軍倉之中,鐵錠五十萬斤,百鍊鋼錠二十萬斤。白馬縣軍馬場正在恢復,成年戰馬三千匹,幼駒兩千匹。”
經歷田氏的揮霍,以及數場大戰後,還能有兩百萬斛糧食,兵器盔甲萬套,儲備鋼鐵數七十萬斤,已經很難得了。
這些物資,足以支援陳錚再擴軍兩萬。民間流傳著“田氏跌倒,小陳吃飽”果然不是空穴來風。當年,陳錚漁陽縣經過四年積累,也才武裝了三千精兵。由此可見,化德府田氏之富。
軍備就這點家當,陳錚已然心中有數,便把目光落在沈玉身上。
軍民並舉才是正道,一味擴軍好戰是取死之道。剛才宋笠提到民生凋敝,陳錚聽著不高興,但也知道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田氏當政時,以化德府一府之力對抗張氏,對民間收刮的太狠。之後,陳錚起兵,又經歷數場大戰,他雖然速戰速決,依然對化德府的民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沈兄,你是坐鎮中樞的文武首官,對兩府一縣的民生最有發言權,想必有話對本候說吧!”
沈玉站起身對陳錚拱了拱手,道:“與戰前相比,化德府的民生確實不如,尤其是化德城的平民被田氏收刮,生活有些艱難。春耕未至,已經有許多人進入青黃不接之時。我已調集民倉進行接濟,以低於市場價三成的價格向城內的平民區提供糧食、鹽以及布匹等生活必需之物。
府城之外的各大縣城,過了半年的苦日子,堅持到秋收之季還是沒有問題的。”
說到這裡,沈玉微微一笑,對陳錚說道:“漁陽郡本是酀州的產糧之地,民間的生活雖然困苦了一些,但底子還在,無非就是多吃幾頓稀飯,堅持到秋收絕對沒有問題。”
沈玉說沒有問題,陳錚也相信沒有問題。
不過以低於市場價三成向平民供應糧食,雖為善政,但若被奸商不法分子鑽了空子,善政就會變成惡政。
“候爺放心,我已經派專人監督,絕不會讓奸商破壞這一善政。”
話說,以低於市場價三成的價格向外發賣糧食,已經屬於破壞市場的行為了。雖然平民得了好處,但損害的是糧商、布商等商人的利益。
商人不事生產,除非是處於一個商品經濟極為發達的時代,不然商人的地位永遠都是最低的。
盤點完家底,已至午時,陳錚遣散了諸官員,只帶著沈玉與單信二人前往候府內府。
田氏祖宅佔地廣闊,自被陳錚佔據後,劃分為內、外二府。內府作為他的起居之地,外府充當辦公之所。
自返回漁陽郡,主臣第一次私下相會。聽說白世鏡受了重傷,便一同前去探看。
沈玉與白世鏡同為陳錚的左臂右膀,被譽為“漁陽雙壁”。單信更是受白世鏡簡拔,有半師之恩。
當年,陳錚在漁陽縣初立基業,只有白世鏡一人可用。無論是單氏兄弟,還是血衣衛後起之秀莫離,都受過白世鏡的提點與恩惠。
陳錚麾下文武兩方,越過半數都受到過他的調教。若非白世鏡居於內府養傷,前往探看他的人能把門檻踏破。
喜歡魔凌萬界請大家收藏:()魔凌萬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