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選擇與智利結盟,去擠佔玻利維亞的份額。
要麼全力支援玻利維亞向南擴張,最起碼阻止智利北上。
最終,秘魯選擇了後一方案——做玻利維亞背後的男人。
這種選擇在地緣z治上,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即:不用直接面對同樣野心勃勃的智利。
即使玻利維亞獲得再小的份額,也可以在秘魯與智利之前充當緩衝國。
反之,從玻利維亞的角度來說,秘魯相對來說還更為可靠一點,最起碼後者,
不會把自己對應的沙漠地帶全部拿走,並且願意幫助自己對抗智利。
於是,這片荒涼而又充滿誘惑的沙漠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博弈局面:
在秘魯認定自己拿到“塔拉帕卡”地區的情況下,有關硝石礦的博弈,演變成了玻利維亞與智利,
對南緯21°50′——26°段阿塔卡馬沙漠的博弈。
智利與玻利維亞爭奪這一地區,被稱之為“安託法加斯塔”地區。
在各方調解之下,玻、智兩國於1866年簽訂協議,約定以南緯24°為兩國國界。
單純從玻利維亞內陸邊境線向外延伸的角度看,這條邊境線,看起來被定在23°會更為合適。
不過,在秘魯控制“塔拉帕卡”地區的情況下,玻利維亞如果不再向南擴張一點,得到的份額就實在太少了。
更何況,在這場博弈當中,玻利維亞已經把南緯23°——24°線之間的安託法加斯塔港,經營為了自己主出海口。
鑑於爭議區內各方資本混雜,一時無法釐清,所以在最初的協議中,南緯23°線與25°線內的稅收,暫時由智、玻兩國平分。
1874年,雙方進一步對協議進行補充,約定智利徹底放棄,南緯24°線以北地區的全部權利。
玻利維亞則給出一個,25年內不對境內,智利公司提高稅收的承諾。
當時,安託法加斯地區的硝石礦,主要由智利和英國組成的合資公司控制。
然而,經濟危機帶來的財政收入銳減局面,使得雙方在硝石收入上的矛盾越來越大。
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玻利維亞人開始加徵稅收,直至將硝石礦收歸國有。
戰爭即需要理由,又不需要理由。
說需要是因為,你必須有一個理由,說服自己的國民和有能力介入的旁觀者。
說不需要是因為,如果你需要戰爭來改變國運,總是能找到自認為合適的理由的。
對於智利人來說,他們從來沒有滿意過,阿塔卡馬沙漠三分天下的局面。
這當中最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智利擁有更強大的軍力。
從地緣屬性上看,智利在地理和歷史上,並不是一個“安第斯國家”,而是一個因大航海時代,而出現在地緣z治舞臺上的太平洋國家。
這一屬性,使得智利更加的注重發展海上力量。
至於智利的兩個對手,剛剛才獲得太平洋國家身份的玻利維亞,甚至還沒有建立正式的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