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9年,取得階段性勝利的荷蘭北方諸省,在烏特勒支締結同盟,史稱“烏特勒支同盟”。
兩年之後,這個z治同盟升級為“尼德蘭聯省g和國”,國家形象的荷蘭,正式出現在世界地緣z治舞臺之上。
可以說,烏特勒支是荷蘭這個國家的z治起點。
只是在大員,這個頗具象徵意義的名稱,並沒有再次為荷蘭人帶來新的榮譽。
兵力匱乏的荷蘭人,原本在戰前準備放棄烏特勒支堡,並削平這個制高點。
如果在防禦上沒有把握的話,那麼讓制高點消失,以避免主城被反制的做法,在戰術上並沒有問題。
此前,在1642年,西班牙人在荷、西“雞籠之戰”這點上,就有深刻教訓。
同樣受困於兵力不足的西班牙人,不僅放棄和夷平了在淡水的“聖多明哥城”。
還決定將附屬於雞籠,“聖薩爾瓦多城”的幾座附屬堡壘拆毀,最近保留了一座。
在荷蘭人的進攻開始之後,這些堡壘所在的山丘很快被攻克。
透過架設在制高點上的大炮,荷蘭人僅僅用了幾天時間,使迫使西班牙人投降。
悲劇的是,荷屬大員當局雖然有足夠的前車之鑑,做出正確的判斷,卻沒有足夠的預算來削平,烏勒支堡所在的山丘。
最終,烏特勒支堡和它所在的制高點,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現在,荷蘭人能夠期待的,就只能是烏特勒支堡堅固度和守軍的能力了。
更為悲劇的是,鄭c功已經意識到這個制高點的重要性。
在最後的決戰中,烏特勒支堡成為了明鄭軍隊的主攻目標,80的炮火被傾洩在這個制高點之上。
在開戰的當天傍晚,荷蘭人便不得不放棄,已經被轟擊得千瘡百孔的堡壘。
有記錄表明,一名嚮明鄭投降的德國籍僱傭軍,為鄭c功提供了可靠的情報,並圈定了進攻的重點。
不過,即使沒有這份情況,出於基本的軍事常識,烏勒支堡也勢必會成為攻擊的重點。
得到制高點的明鄭軍隊,很快開始在堡壘遺址上構築工事、佈設重炮,至此熱蘭遮城的陷落已成定局。
2天之後,荷蘭人決定投降,並遣使與明鄭方面溝通投降的細節,一切都有如20年前,西班牙人在雞籠的重現。
1662年2月1日,天朝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荷屬大員總督揆一,在雙方議定的投降書上簽字。
至此,大員正式進入z央之國的地緣z治版圖。
至於其後明鄭與清廷的博弈,則應被完全視作天朝內政了。
儘管雙方兵戎相見,但總得來說,荷蘭方面還是認可並尊重鄭c功這位對手的。
在荷蘭人看來,熟悉西方遊戲規則的鄭c功,比那些野蠻的韃靼人要更為值得信任。
這一點,也體現在最後的談判上。
荷蘭人按照西方戰爭法則提出的條件,幾乎完全被對手接受,只是做了些許無關緊要的修改。
比如荷蘭人在條約中,提出鄭方應交還“所有的公司職員、自由民、婦女、兒童、男奴、女奴”,荷方文字第9條。